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晋阳之战:春秋的最后一战,决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来源:情怀历史号 作者: 发布日期:2022-11-24

春秋时期,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比如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在和晋国的较量中,经常会落于下风。不过,因为公室力量衰弱,晋国君主逐渐被卿大夫架空。公元前376年,韩氏、魏氏、赵氏三家废掉废晋静公,将晋国公室的剩余土地全部瓜分,这就是三家分晋。在三家分晋后,魏国、赵国、韩国和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还有智氏这个卿大夫家族。并且,智氏当时的整体实力要在魏赵韩三家之上。只不过后来的一场大战,导致智氏被消灭,这才直接引发了三家分晋的结果。

具体来说,这场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战争,就是晋阳之战,也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场大战。

春秋时期,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

到了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也即春秋末期,在晋国的内部兼并战争中,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消灭了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四家卿大夫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智氏。因为吴国、越国的崛起,促使晋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于是,智氏一族的智伯打着重振晋国霸业的旗号,率先将自己的一个万户城池献给了晋国君主,并要求赵氏、韩氏、魏氏三家也献出同样的城池。

对此,韩康子、魏桓子迫于智伯的压力,选择向晋国君主献出城池。但是,赵氏所在的赵襄子却拒绝献出城池,因为他明白自己割让的城池,很大可能是落入到智伯的口袋中了。况且,今日割让一城,明日献出一城,终有一天会家族不保。

公元前455年,面对不服从命令的赵襄子,智伯联合韩氏、魏氏两家一起攻打对方。在以一敌三的形势下,赵襄子自然不是智伯等人的对手。战败之后,赵襄子逃到晋阳防守。晋阳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是赵氏地盘的核心区域。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领联军赶到晋阳后,立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让联军损失不小。在普通的进攻难以取得效果后,智伯命令手下挖开汾水,以此来淹没晋阳城。不过,赵襄子因为在晋阳深得人心,还是能和联军相持下去。

由此,对于晋阳之战来说,不仅旷日持久,也是在消耗晋国的整体实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三年的战争只有长平之战等寥寥几场。到了公元前453年前后,赵襄子所在的晋阳也快要支撑不住了。也即人们悬釜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越来越多人主张投降。为此,赵襄子决定分化瓦解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的关系。

赵襄子私下派人联系韩康子、魏桓子,向他们阐述唇亡齿寒的道理,也即智伯消灭了赵氏后,一定也不会放过你们。况且,韩氏和魏氏的都城附近,也有河流,智氏完全可以继续使用水攻的方式来破城。

于是,韩康子、魏桓子决定背叛智伯。公元前453年三月丙午日夜,赵襄子派人杀掉智氏守堤的官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氏大军。智氏的兵马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氏、魏氏的大军立即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

由此,在魏赵韩三家的里应外合之下,智伯兵败身亡,包括智伯所在的家族也遭到了覆灭。在此基础上,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不仅瓜分了智氏的地盘,还进一步架空了晋国君主。换而言之,晋阳之战后,晋国内部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无顾虑地瓜分土地,而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最终走向了“三家分晋”。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