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森林家庭教育:这种说话方式,不打不骂,却伤孩子最深
最近,看到一个令人非常心酸的视频。
一位小男孩,在妈妈生日当天,用钢琴为妈妈弹奏了一曲《生日快乐》。
弹奏结束后,男孩一脸期待,仿佛等着妈妈欣喜的表情。
然而——
妈妈听完后没有丝毫喜悦,反而严肃地说:“你弹奏的并不好听,有好几个错误的地方。”
男孩很诧异,反问妈妈:“妈!我在为你庆祝啊,你难道不开心?”
没想到,妈妈的关注点依然在演奏上:如果你为我演奏,应该表现得最好才对。
最后,在妈妈持续的指责中,儿子带着委屈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就回屋了。
视频评论区点赞最高的评论是:
这个男孩,以后都不会准备这样的礼物给妈妈了。
这条视频引起很多人思考,让我想起一个词:
功利性回复。
即:孩子和父母分享生活,父母却品评优劣对错,导致孩子失去分享的热情。
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封闭,拒绝和父母分享任何东西。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这种情形尤为常见。
功利性回复,是让孩子封闭内心的最大原因。
小时候去同学小A家。
坦白来说,我很讨厌小A的父亲。
因为每次小A跟父亲分享有趣的事情时,不到两三句话的功夫,他父亲就会把话题转移到学习上:
你看班级里的谁谁谁,人家从来不看电视;
你和别人比谁吃饭快有什么用,要比就比学习;
几句话就让小A心灰意冷,非常沮丧。
那时候,我不懂这背后的原因,但也凭直觉告诉小A:和你爸说话好没意思啊。
如今回头来看,这里说的“没意思”其实是:
面对孩子的分享,父母给予没有温度的回应,并转移话题去评判孩子,让孩子失望。
这样的回应,孩子只会产生两种感觉:
被无视,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喜怒哀乐;
被嫌弃,你总觉得我不够优秀。
情感是非常柔软的东西,是需要小心呵护的。
当然,偶尔一两次的功利性回复,并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但类似的事情越多,父母越不以为意,孩子想要沟通的愿望,就越来越少。
就像小A一样。
后来我再去他家的时候,他和父亲的对话几乎为零。
即便父亲询问,小A也是敷衍了事。
我理解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讲到这里,或许有家长要问:
如果想孩子能好好成长,就不能强调优劣了吗?
在这里,我认为:
当父母的,希望孩子更好是肯定的,不是什么坏事。
但要清楚一点,孩子只有在情感上,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他们才会愿意沟通自己的事情,才会聆听、思考父母的建议;
一座森林是一家以青少年心理咨询为特色的家庭教育机构。就像一座森林1×10森林工作法“五感五力”理论说的: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并不在于讲过什么道理。
而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事。
根据1×10森林工作法,父母对孩子的赞赏与肯定有助于支撑孩子在“亲密感”上的心理需求,进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力”,即与他人建立关系、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
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人身上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只有这些部分表达出来,可以被接住,孩子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欢迎我。
得到这样的祝福后,孩子即便在某些方面知识能力不足,也依然会热爱生活,想办法把自己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