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因为对越战争的战术问题,许世友被冤枉了40多年,该为他正名了

来源:木兰新资讯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02

1975年,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终于以北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厮杀耗空了越南的国力,但他们并没有把精力放在重建城镇和发展经济上,而是野心开始膨胀。

中美关系的复苏和黎笋集团的上台引发了越南政府对中国的不满,黎笋不怀好意地发动了“排华事件”挑起争端,屡屡侵犯中国的利益。当然了,这绝对少不了中国那位“老大哥”在背后的指使。

面对此等挑衅,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便说出了那句有名的狠话:“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邓小平检阅部队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这场正义的自卫反击作战一共进行了28天,分成东西两个作战方向。西线为云南方向,由杨得志任司令员;东线为广西方向,由许世友任司令员。

3月16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因为是东西两线作战,所以杨得志和许世友的战绩表现在战争结束后的多年里也经常被人们比较。

40多年来,老百姓的普遍看法都是西线(杨得志)比东线(许世友)打得好。还有的老百姓甚至直言不讳:“许世友指挥作战不行!东线部队相比西线推进太慢,伤亡也大得多。”

也有人说,这完全就是对许世友司令员的诽谤!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许世友和战士们在一起

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对越自卫战场上的谜团

在东线战场,邓小平选择让年过古稀的许世友挂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当时还健在的刘伯承、粟裕等著名将领都是年老多病,不能受累出征;

第二、许世友性格豪放,善打硬仗,能很好地提升部队士气;

第三、许世友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对中国西南边境的情况都十分熟悉,是主帅的合适人选。

邓小平这个决定也是顶了很大压力的,因为当时许世友的年龄不小了,而且他还是个敢于顶撞上级的人,许老将军要是在战场上杀红了眼,那可是连上级指示都不顾的。

但邓小平相信许世友的能力,还是把沉甸甸的帅印交给了他。

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接过东线部队指挥权后,以73岁高龄重披战甲。后来他果真没让邓小平失望,率领东线集团在越南北部一线平推,越南军队被打得狼狈不堪。

在之后的谅山战役中,狗急跳墙的越南军队竟然违背国际公约,对我军战士使用了化学武器,令许世友勃然大怒道:“谅山一间房子也不留!”

于是,300多门大炮带着中国军人的怒火,在半小时内向谅山市倾泻了20000多发炮弹。

经过一番激战后,谅山市终于被我军攻克。自谅山地区以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距离谅山130公里,便是越南首都河内。

越南军事重镇谅山的丢失,使得越南政府上下一阵恐慌,许世友和他手下的官兵们精神大振,攻占河内指日可待。

谅山战役中的我军大炮

正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的命令到了:撤军!

许世友在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一脸懵,现在的他是极不情愿撤兵的,因为河内已经近在咫尺了。但中央军委考虑的却是全局,发动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让中国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国际压力。

许世友果然没有服从中央这项命令,反而叫部队向前推进了几十公里。河内的政府机关人员听说中国军队已经不远了,便纷纷拖家带口仓皇逃命。

许世友得知后哈哈大笑:“吓屁了不是?他们撤了!哈哈哈,这就叫个屁滚尿流!”

最后,在中央军委电报的接连催促下,外加邓小平的强烈要求,许世友这才下达了撤军命令。

许世友(左二)视察部队

不管是对越作战前后,还是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这场战役时,对许世友实施的战术打法的质疑声就没有停过,甚至还有人批评许世友在这场战役中表现“拙劣”,不仅战绩乏善可陈,还造成了所部较大伤亡,其战绩远远不如杨得志指挥的西线部队好。

因为这个,许老将军被质疑了整整40多年。

西线(云南方向)真的比东线(广西方向)打得好吗?

很多人在评价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都会说杨得志的西线比许世友的东线打得好,东线不仅推进速度不如西线,而且伤亡也比西线的大;还有人说许世友指挥能力不行,只知一味地猛打,不知如何发扬我军穿插包围的看家本领。

这种简单而片面的评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谨的,实属只看表面不看实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东西两线的战绩。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我军战士

东西两线的战绩如下:

杨得志率领的西线集团共3个军10个师,造成越军伤亡15650人,被俘848人,合计16498人,敌我伤亡交换比为1:1.34;

许世友率领的东线集团共6个军19个师,造成越军伤亡39346人,被俘1325人,合计40671人,敌我伤亡交换比为1:1.65。

至于我军自身伤亡,东线集团的伤亡是西线集团的近两倍。

首先,很多人从伤亡数字的角度就简单地认定许世友指挥能力不行,这是不合理的,对许老将军也是很不公平的。

要知道,东线的广西方向是作战的主要方向,西线的云南方向只是次要方向。广西方向对面部署的是越南第一军区下辖的6个步兵师(第3、325B、338、346、327师和337师52团),此处敌军不仅战力比西线云南那边强悍不少,其兵力数量也几乎是西线的三倍!

整装待发的我军士兵

而且作为进攻主要方向的东线,战区面积达到了2400平方公里,这个战区面积足足比西线杨得志集团的那边整整多出了1000平方公里。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许世友在东线率领19个师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面对更精锐的敌人、在更为复杂的敌情下作战,歼敌比西线多,伤亡比西线大,完全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

如果以敌我伤亡交换比而论,杨得志的西线集团打得反倒不如许世友的东线集团。

东线集团43军军长褚传禹也表示:

“广西方向面临的敌情比云南方向要复杂多了,遇到的困难也严峻多了。许司令员的军事指挥十分刚猛稳健,在战役指挥上并没有什么错误,东线伤亡大的原因是因为作战规模大,这并不是指挥官的错。”

东线集团虽然付出了较大伤亡,但是取得的战果也更大,尤其是55军一鼓作气攻克了军事重镇谅山,我军兵锋得以直指首都河内——光是这一战功就足以载入史册。

我军士兵攻占谅山

许世友被冤枉了40多年

关于许世友的指挥问题,其实更多人质疑的是他对战术的使用。许世友的部队为什么会在东线打得那么艰难,难道是战术指挥出了什么问题?

要知道,东线集团对越军的进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高平、谅山和禄平。而在谅山方向和禄平方向的战斗,并没有多少质疑和争论,人们对许世友的质疑主要来自于战绩“不太理想”的高平方向。

高平战役打响前,广州军区前沿指挥部计划用不到一周的时间,以41军、42军、129师一共7个师的兵力,采用我军擅长的大纵深穿插、断后路而后围歼的战法,全歼该地区大概15000名越军。以我军过去的作战经验来看,这个作战方案是很合理的,所以很快就付诸实际了。

七十年代末的越南军队

但当真的打起来了,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在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军队整整投入了11个师,才勉强肃清了高平一带的敌人。直到战争结束后的3月16日,高平一带的敌人都没有被完全歼灭。

中国军队过去屡试不爽的“穿插包围”战术在越南变得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越南的实际情况不适合打穿插战术。

越南在战争时期就会立刻进入“全民皆兵”的状态,这个国家最令人胆寒的不是正规军,而是那些在丛林里神出鬼没的民兵。这些民兵平日里化妆成老百姓,他们会趁你不注意时放冷枪,还会在丛林里到处埋地雷、设陷阱......越战时期的美国大兵就吃尽了他们的苦头。

越战时期的美国士兵

在这种不利环境下,我军穿插部队由于对地形地势的不熟悉,经常出现迷路的情况。有些穿插路线在地图上显示的距离很近,但实际上却道路崎岖,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路。不仅士兵马匹很难行走,大型装备更是无法运输,我军连基本的火力优势都发挥不出来。

穿插部队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一味向前猛插,有时便会忽视周围的危险,那些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越南民兵会不断地从周围冷不丁地冒出来捣乱。还有的越南民兵化妆成老百姓假装插秧,他们利用中国人的同情心伪装自己,等我军放松警惕了,就立刻从水田里抄出一把AK47对着他们扫射,这使得很多战士都死在了冷枪之下。

比如,我军121师在执行穿插任务的时候,沿途和越南那些烦人的民兵战斗了一路,后勤补给线也被他们搅和得支离破碎,全师官兵甚至在失去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和敌人战斗了一个星期,战斗力大打折扣。

执行穿插任务的我军士兵

同样担任穿插作战任务的42军,在班翁一带甚至领教了越军的一出“水淹七军”,他们把大坝炸掉放水,令我军的行军速度被严重迟滞,大大推迟了攻克高平的时间。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军部队若能完成穿插、断敌退路,基本上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但当有些部队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完成穿插时,迎接他们的不是越军缴械投降,而是他们极强的丛林生存能力。

后路被抄,补给被断,这对越军士兵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他们此时会高效地改变战术,整支部队化整为零,以小分队为单位藏身于数不清的猫耳洞中,利用越北的深山老林打游击,我军不得不逐个逐个地对他们清扫剿灭。这个作战难度比穿插包围还要大得多,会徒增很多伤亡。

在猫耳洞中潜伏的我军士兵

穿插作战,最终目的是为了包围敌人,防止敌人突围逃跑。但越军比较特殊,人家压根就不怕被包围,敌人灵活的丛林战术立马就将我军穿插战术的效果大打折扣,此战术反而还给狡猾的越军提供了消耗我军实力的机会。

明明是越南严峻的环境致使战术失效,战果大打折扣,有些人却把这个责任归咎到东线总指挥许世友身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其实许世友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压根就没想打穿插战术。按照他制定好的行动计划,是希望完全发挥自身的兵力、火力优势,像二战时美军那样以“一线平推”的方式进攻。首先的进攻目标是越军位于最前线的12个公安屯,随即再打掉第二线的6个守备团,最后再歼灭后面的越军第3师、346师、312师等精锐部队。

接受群众慰问的我军战士

确实,以七十年代中国陆军的实力,已经有条件这样做了。

但当他把该项作战计划汇报到中央军委时,被军委否定了。

军委的理由只有一句话:“这是一个非常稳妥的方案,但是不符合军委的意图。”

很显然,中央军委还是倾向于搞我军擅长的战役穿插、分割包围、而后全歼。

后来高平战役的事实证明,如果按照许世友的“一线平推”战术的话,伤亡兴许少得多。

历史会证明这一切

1979年2月24日,东线部队在猛烈的炮击后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高平发起攻击,经过七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25日凌晨拿下了高平。我军冒着巨大牺牲也要拿下高平、同登,也是为了攻打谅山做准备。

我军战士躺在战壕里休息

这场战役中,如果许世友将军能多获得一些时间,让他在战役后期有充足的时间空间调整战术,发挥我军火力优势,或许老将军就能立下不世之功,让越南在未来几十年都不敢打我国边境的主意。

但这场战争让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很大,我们那位“老大哥”说不定会趁着我们在西南打个热闹就在北方闹事,之前“老大哥”可是一直支持挑衅中国的越南。为了稳妥起见,中央军委制定了一个月的作战计划,且只用了28天就兵临河内城下,越南战前引以为傲的游击部队倒了大霉。

这场战争本就是为了教训越南人,所以没有扩大事态的必要。为了统筹全局,中央军委不得不撤军。

参加自卫反击作战的民兵们归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中央军委要求撤军的命令十分合理,但许老将军内心的不甘完全可以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许世友率领大军攻克了越南首都河内,他是不是就不会在战后受到这么多质疑了呢?

这40多年来,那些用伤亡数字和推进速度为借口,批评开国上将许世友的人们,属于典型的不懂军事而信口开河的人,只凭一时嘴快,不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岂不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经过十分肤浅的分析判断就随便质疑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实在是很不应该。

高平战役后,东线战场上的55军后期采用的平推战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歼敌数量,这也证明了许世友当初独到的眼光。

许世友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一场在民间众说纷纭的战役,晚年的许老将军只留下了一句话:

“至于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军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说法,下面有不同的认识,这不奇怪,还是让广大干部去评说,让广大人民去评说,让历史,让后人去评说吧!”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几句出自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也许就是老将军最真实的写照。

看到如今的盛世江山,许老将军应会含笑九泉吧!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