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凶手,潜逃11年终落网,陈毅下令枪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不少的能人异士挺身而出,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历史上应有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侠客豪情,兄弟情谊,义薄云天。绿林好汉一般的人物,因国家兴亡而投身于军队者不在少数。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部分都是文盲。在部队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屏气自己以前的陋习,生长成一个全新的人。却总有一小部分的人迟迟改变不了自己的习惯,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整个部队。
项英是党和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早些年间曾发起过多项运动,随着组织部队征战四方,美国记者评价说:“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人。”本应发光发热的人却在1941年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项英被自己身边的叛徒杀害,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扛过了抗日战争,也扛过了国民党的追捕,最终却死在自己人的枪下了。这是莫大的讽刺。
这个叛徒就是他的副官刘厚总。在杀害项英后,刘厚总趁着夜色,不知所踪,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在秘密潜逃11年之后,这个党的叛徒,国家的罪人,被捉拿归案,被人民审判后,一颗子弹结束了刘厚总潜逃生涯。
参军记
刘厚总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新中国没成立前,农村家庭的生活十分贫苦,吃糠咽菜是常事,吃不饱也是常事。且在旧中国,大部分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税项多、孩子多、贪官污吏多,能够活下来就已是一件幸事,又怎敢奢求更多呢?
刘厚总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种地,靠天吃饭,靠天过日子,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糊糊涂涂地过着,一转眼他也是一个大小伙子了,也该考虑成家立业的事了。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哪里拿得出娶媳妇的钱?穷则生变,刘厚总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
自1926年开始,刘厚总的家乡耒阳卷起了农民暴动的红色旋风,一时之间整个地区都开始暴动,农民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不再像老黄牛一般只知默默奉献,让地主官僚阶级压在自己的身上。
人挪死,树挪活,刘厚总在家乡参加了该项运动,并且还搞出了一点名堂。他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发挥其农民阶级的本性,以顽强的毅力参加了战斗,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战绩。
骁勇善战的人总是格外的引人注意,刘厚总参加农民运动,并成为农会里的的骨干,这自然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都绝对不会让没有能力的人当领导。
战争中刀剑无眼,枪子可不会因为你是领导而放过你,战场上没有温情,只有残酷。刘厚总在多次战争中锻炼自我,上阵杀敌冲在一线,敢打敢拼敢想,他豪气云天的气势,让他迅速站稳了脚跟。
随着运动浪潮迭起,刘厚总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人怕出名,猪怕壮,刘厚总就成了反革命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对刘厚总进行围剿。刘厚总,好歹也是上过战场的人,怎么会被酒囊饭袋抓住呢?
一次次的死里逃生,队伍里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在最少的时候,仅有七个人两把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干革命,最后终于还是稳定了下来,酒足饭饱思淫欲,刘厚总的想法总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刘厚总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依旧没有想放弃要当山大王的想法。
经过反动革命派的多次围剿,刘厚总及其队伍,以野草般的顽强生命力活了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时候刘厚总又打起了当山大王的主意,的确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也并不能意味着能持才放旷,桀骜不驯,久而久之,自然是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最后刘厚总也没当成他的山大王,毕竟他还是归属于新四军的下属部队,真正做主的还不是他,是新四军的领导阶层。
1934年,经湘南特委批准,成立湘南赤色游击队,刘厚总所在的队伍,归耒阳县委领导。梦想着像绿林好汉般在山上逍遥自在当山大王的刘厚总,成了湘南赤色游击队的政治委员。
刚刚接到这个命令时,刘厚总内心十分的不情愿,毕竟他可是想当山大王的人,如果做了这个政治委员的话,自己的梦想就再也实现不了了,可是如果自己不做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这样,刘厚总由游击队里的干部变成了湘南赤色游击队里面的政治委员。
政治委员这个活可不好做,刘厚总当了没几天就各种水土不服,尽管他也在努力地去干,想要去适应,只是奈何他的“绿林”本色,使这个工作做得半死不活。
不像政委的政委
政委是要给别人做思想工作的,需要通过语言的力量来说服别人相信自己 ,而不是通过暴力,语言威胁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最后自己也落不下好,经过自己教导的人,表面上对自己“言听计从”,心里就暗怀鬼胎。
游击队的日子过久了,刘厚总就像是脱缰的野马,他的心思就留在了那一片大山之中,毕竟在游击队时,每天懒懒散散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到了部队里要服从纪律,还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条条框框的规定,让他无所适从。
在给战士做思想工作时,刘厚总这个政委就像是在严刑拷打他的犯人。拳打脚踢是常事,有些时候发起怒来用皮带抽,言语辱骂则是最常见的事情,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存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会做思想工作的政委,不是好政委。刘厚总被组织调离工作岗位,对他进行纪律处分和撤职惩罚。为了改掉他的绿林习气和军阀作风,组织上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劲才把他送到延安抗大去进行学习。
他就像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在抗大没学几天就跑了,觉得在部队里的时候就有条条框框,让自己觉得很不自由,来到抗大后,规矩纪律一点也没少,倒比以前还多了不少。就这样,他选择出走抗打,只留下了一个字条,连张假条都没有。
在抗大学习的机会,可谓是来之不易啊,他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白费了党组织的一番苦心。学习可是一辈子的事情,怎么能半途而废?出走抗大又能去哪,不就只能回到自己的老部队。
遇项英,心思变
项英在对待像刘厚总这样革命的老干部时,总是怀着一种异样的情感,认为他们曾与自己出生入死,自己应好好待他们。可万万没想到项英这一次的仁慈是把自己送上了死路。
项英看着从抗大出走的刘厚总严厉地对他说:“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居然回来了?在抗大学习知识,难道不好吗?”刘厚总,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嗫嚅着说:“我真的上不了抗大,那些文绉绉的东西,我根本就学不会。让我到您这来吧,领导!”
刘厚总就成功地从政委变成了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部下。这一次刘厚总可算是学乖了,他知道项英是看他可怜,觉得他没地方去才收留他。
如果项英没有收留他的话,他最后的结局也许还是要返回到抗大,然后这辈子都不会被重用,也许是连抗大都回不去,就只能在部队里当一个小兵。
他跟在项英的身边,一改往日绿林好汉豪气的做派,变得心思细腻,处处为项英着想,毕竟可是他的救命恩人。项英对刘厚总也十分重用。在新四军中,一时之间,除了项英竟然没有人可以管得了刘厚总。那时刘厚总可谓是风光无二。
没有几个人可以摸清战局的走向及其变化。胜败乃兵家常事,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只需要相信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皖南事变让新四军损失了多名大将,项英则是在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的一位,可是他没有想到当初心软收留的刘厚总会举枪对准他。往日音容相貌瞬时变得面目可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隔肚皮。
突出国民党重重包围的项英来到了蜜蜂洞,这个洞很小只能容纳五六个人,但是这个洞的地理位置绝佳,处于悬崖峭壁之上,四周还有藤蔓掩护。当晚项英就和他的随从,包括刘厚总住进了这个蜜蜂洞,自己的其他部下则在洞外其他地方寻找住处。
项英远远想不到这个昔日里待自己如亲兄弟的刘厚总,此时在心里已经发生叛变。项英部队节节败退,刘厚总不顾往日情分,觉得项英完蛋了,自己跟着他也没有什么前途,还不如自己拼搏一把,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刘厚总就趁着项英和其他随从熟睡之际,将项英一枪毙命,并拿走了队伍的经费两万元和十几两黄金,想着自己带这些钱去享清福,难道不好吗?不用跟着队伍颠沛流离,还不用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脑袋。
刘厚总在杀害项英后匆忙下山,想要去投靠国民党。蒋介石对戴笠说:“雨农,此人背叛共产党,我们岂能用之。”刘厚总对国民党而言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因为它并不是什么高级干部,而且他也所知甚少,只不过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刘厚总不仅没有得到国民党的重用,还被投入渣滓洞,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后因抗战胜利,蒋介石退守台湾,他也被放了出来。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原本想找个地方了此残生的刘厚总,在1952年的人口普查中被抓到了。
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这是不变的真理,刘厚总原本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却因为思想动摇,把自己的一生都赔了进去,叛徒都要接受人民的审判,在人民的见证下得到本应有的结局。
原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得到杀害项英的凶手被抓的消息后,亲自下令,对其进行审判,一颗子弹结束了跌宕的一生。世界上永远没有正确的路,路是要靠自己将它走对走正确,并走出一条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