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黄宏到台湾,请张学良为老家题词,少帅收起笑容写下3个字
文|史料友记
编辑|史料友记
2001年9月,“民族功臣”张学良,在檀香山史特劳伯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然而自从少帅恢复人身自由,结束近半世纪的软禁公开露面后,众多大陆人民和他的东北老乡,都一直期盼他能回到大陆,回到老家沈阳看看。
可日子一天一天度过,他始终未曾回到故乡,这其中究竟是何原因?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张学良、杨虎城毅然选择在临潼向蒋介石发起“兵谏”,制造出了惊动中外的“西安事变”。
此次事件也为抗日战争达成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所以,张学良少帅也因此流芳百世。
然而自此之后,少帅便失去了人身自由,老蒋以“管束”之名,将他软禁了起来。
1949年1月,当国民党在大陆统治逐渐分崩离析之时,老蒋不管李宗仁对张学良的“释放令”,将他绑去台湾。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学良再也不曾回到大陆这片土地之上,多年以来,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家。
1979年的一天,他参加了一场茶话会,当时的他用一首李商隐的《无题》,沉重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1988年,蒋经国去世。
没有了蒋氏的牵制,张学良返乡的希望好似就在眼前。
与此同时大陆也常常给他送去消息,希望少帅有机会可以回家乡,大帅府看一看。
1992年9月的一天,他在台北接受了几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那天他曾说过:“我这个人比较好动!我很希望可以回到大陆,看看那里多么多年有什么改变。”
同年12月15日,大陆电影代表团在前往台湾之际,拜访了张学良,代表团一众人员曾说道:“大帅府如今已焕然一新,老家的人民都在等您回来看一看啊。”
可此时他的回复却略显束缚,张学良说:“等等机会吧,上帝自有安排!”
这番话很明显是包含了些许无奈,那么他为何会突然如此呢?
张学良
1993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部艺术团派出黄宏、倪萍等人出访台湾,然而除了演出,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便是与张学良约见。
黄宏祖籍山东,但从小却在东北长大,从小他便常常听到大人们讲述张学良的故事。
所以当知道会见少帅之前,心情万分激动。
黄宏曾经说过:“张学良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我读过很多关于他的书,这也让我更加渴望有幸一见真容。”
在他抵达张学良当时所住的地方后,心情便开始有些忐忑,他内心纠结,一会儿应该是称呼“少帅”,还是称呼“张将军”,又或者是什么呢?
就在他犹豫之际,一名工作人员走出门外,礼貌地对他说道:“您好,您是来找少帅的吗?他就在二楼。”
听到这里,黄宏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终于,在进门后的不久,他见到心中的传奇人物张学良,那天,张学良穿的衣服十分朴实,93岁的他头发已花白,脸上虽已布满褐斑,但仍然依稀可见曾经的潇洒英俊。
然而黄宏还是没能叫出“少帅”。
他礼貌地鞠躬致意,随后说道:“张伯伯,您好啊!小辈祝您高寿!”
张学良风趣的回复:“可别高寿了,再高就要成老妖怪了啊!”
可见他虽然受制多年,但依旧豁达开朗。
黄宏为他现场表演了一段小品,将他逗得开怀大笑。
谈笑之间,黄宏问道:“张伯伯您知道东北二人转吗?”
一听这个,张学良瞬间起了精神,说道:“那个二人台吗?”
黄宏激动地说:“对啊对啊,没错!”
紧接着张学良便为大家小露了一手,唱了一小段。
众人掌声不断,气氛十分融洽。
唱罢,他问黄宏:“你是哪里人呢?”
黄宏说道:“我从沈阳来的。”
“啊,你来自奉天啊!”张学良说。
此时他的表情发现细微的变化,可见思乡情切。
黄宏见状,又说道:“张伯伯,东北老家的乡亲们都十分想念您啊!不知您何时可以回家看看呢?大帅府早已修葺如新了啊!大家都在等您。”
说到这里,张学良沉默许久,忧伤地说:“我老伴儿她身体不好啊,在美国做手术呢!”
黄宏和张学良
听到少帅的话,众人也都有所感悟,张学良不能返回家乡,中间恐怕有许多难以开口的原因。
就这样,这场原本只有20分钟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之久,
这也可见张学良对老家的人民有多么的特殊。
在结束之前,黄宏请求张学良,说道:“张伯伯,不知您能否给老家人民写下一段话呢?”
张学良犹豫许久,欲言又止,最终拿起笔来,颤抖着手臂在纸上写下了3个字:张学良。
没有其他多余的言语,简简单单三个字,书写了他万千的无奈。
他委婉的说道:“我老了,眼睛不好了,只能写的下我名字,其他的,拜托你替我说吧!”
随后黄宏认为,张学良之所以未留话语,也许是因为他们几人身份特殊。
如今虽然逃离软禁,但仍无法随意表述心声。
在此不得不说,张学良的妻子赵四小姐身体状况的确一直不是很好,想要回大陆却久久未成,其中也不免需要考虑妻子的身体健康。
她陪伴张学良70余年,所以他们二人的行止必然一致。
1990年,张氏父子旧部何世礼的孙子即将办婚礼,并且邀请了张学良和他妻子前往。
他们计划参加完婚礼便飞往东北老家,可天不如人意,就在婚礼前不久,何世礼的妻子逝世。
按照习俗,如非百日内,那么就要等到几年之后再办婚礼。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选择前往加拿大结婚。
这也让张学良返乡计划再次延后。
然而除了这些,最大的阻碍必定还是台湾当局。
1991年918事件60周年之际,他非常想趁此时机回家乡看看,所以便和好友王冀教授联络,说明想要在上半年前往美国探亲,下半年回国看望家乡人民。
听闻此事的王冀很是上心,很快这件事便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批准,在这之后,张学良希望可以收到大陆相关领导人的邀请函,比如像邓小平、杨尚昆。
张学良与杨尚昆在延安时,关系就还算不错。
再说邓小平的话,张学良还曾称得上是他的救命恩人,因为邓小平曾经在华北工作之时,不慎伤寒,身体缺失营养,久久不能康复,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学良毫不犹豫的便派人给他送去了一箱荷兰牛奶。
上半年,王冀抵达旧金山,与张学良相见,与此同时,他们再次计划了大陆之行。
除了回乡探亲之外,他还想要将父亲的灵柩迁回海城,再到曾经的旧部看一看。
就在他专心策划好返乡之行,准备启程之际,台湾当局突然从中作梗。
当局领导人拿着大陆给张学良的邀请函蛮横地对他说:“我自认为待你不薄,你为何要背后搞这种事?难不成还想再整一次“西安事变”来?”
这番话可以说是令张学良十分为难,虽然当局领导人对外作恶,但对他而言,却是还他自由之人。
他原本就是讲义气之人,在此时,又怎能狠心背弃呢?
所以台湾当局领导也正拿捏了张学良此点。
后来,他还曾收到过邓小平委托写的信,信中表述希望他有机会可以回乡看看。
而此时的张学良,心中已放弃了此念头,回复道:“此行将会涉及太多,我不可因一己之私,让政局更加复杂。”
所以,后来在黄宏见到张学良时,种种犹豫不决之举,就基本可以理解了。
虽然他已90多岁,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稍不注意便很有可能引起种种风波,造成不好的影响。
他能够随意表达对其他事物的喜爱,但唯独不能表达对故乡的情感,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将爱深埋心中。
那种身不由己的感受,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呢?
可即便如此,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也一直满怀对家乡的思念。
有人曾经问他在对于祖国统一的看法时,他曾庄重地说道:“时机一到,必然会统一,对于我来说,自始至终我都是支持统一的,曾经为此我也忙碌颇多,只不过现在的我老了,再没有这个能力了。”
2000年6月22日,赵四小姐与世长辞,享年88岁,妻子的离世令张学良万分悲痛。
2001年10月14日,仅相隔一年,因年事已高,张学良于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