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抗战的故事》之日本鬼子建炮楼
1、日本鬼子建炮楼
伍振河 符桂兰 黄守能口述。
海南群众把日本鬼子,叫做“日本仔”。当今,有些人认为替谁打工谁就得给打工钱,所以“打日本仔”,日本仔就得发工钱给打工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要建砌堡、建房屋、挖壕沟和修路,都在他们驻地的附近村里,强迫村民去做工,这样的“工”叫做“打日本仔”工。“打日本仔工”,日本鬼子没发工钱,没给饭吃。在“打日本仔工”时,没有遭到日本鬼子打,是自己的荣幸了。
如果这个村里有五十户人家,这五十户人家都必须轮流去打五天的日本仔工,如果每天需要十个人去打工,那么村里甲长就去安排打工的人数和打工的时间。
一九四三年间,日本鬼子要在今天的东郊镇椰海村委会调炳村建炮楼,所以调炳村、文炳村、宫后村(今属椰海村委会)、西春村(今属清港村委会)、文炳上村(今属椰林村委会)、港尾村(今属建华山村委会)等村里的群众都必须轮流去“打日本仔工”。
椰海村委会桃李村潘庆梅说,她打日本仔工,年纪很小,每天早上去到工地,鬼子按照各村甲长送来的名单,进行点名,由于她年纪小,个子不高,所以踮起脚跟,回应妈妈的名字。打日本仔工是大人的事情,潘庆梅去打工不符合鬼子的规定。因此鬼子追问起原因,潘庆梅说,妈妈生了病,来不了,我来顶替妈妈做工。
日本鬼子进入调炳村,持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闯进郑家椿的家,强行占用了郑家椿的房屋,驻下来,开展建造炮楼工作。
建造炮楼,建筑材料从何而来?
拆民房。据北港村抗日战士黄守能说,日军来侵琼前,文城有一个挑着糖果走村窜户做小生意的人,他的名叫潘家胜。潘家胜在东郊圩各村庄挑糖果卖,时间一长,有点小积蓄,便买一块地,建起三间正房,一个大门,二个小房,娶了一个名字叫坏三做妻子,生男育女,继续做好卖糖果的挑担小生意。日军侵琼后,潘家胜把房子卖给港尾村黄世忠,带着老婆孩子回文城去。他又说,黄世忠是他父亲。
黄守能上前线杀鬼子,他双亲还在原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房子住着。因此,买下来的房子暂时空着。
拆东园小学。东园小学创办有二百多年之久,是港尾村老祖宗传下教书育人的场所。这所学校门板、桁桶都是红木制成,是高质量的瓦屋学堂。
拆祠董公庙。公庙正殿上坐着孔子菩萨。在每次开学的前几天,家长都带上儿子到祠董公庙,点烛烧香,跪拜孔子菩萨,祈求帮助儿子上学用心读书,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港尾村的非物文化传统,遭到日本鬼子毁灭性破坏。
拆黄守能家宅,拆除东园小学房屋、拆除祠董公庙宇,得来的石头和桁确,日本鬼都强迫村民搬运到调炳村建炮楼。
在日军的刺刀下,在拆除房屋时,村民们只能用消极怠工来反抗。本来一座三间房的祠董公庙,用四天时间完全可以拆除,竟然要用八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拆除工作。
要把石头搬到日军调炳炮楼,大约要走二市里的路。打日本仔工的潘庆梅,虽然年纪小,挑石头的活较重,但也必须跟着大家去挑石头。根据潘庆梅回忆,来回挑一次石头,本来一个钟头的时间就够了,但是要用二个钟头以上的时间,才能把石头挑回来。“走路比不上蚂蚁走得快”来形容走路的人走路慢。一群群众慢慢地走去,又慢慢地走回来,磨掉时间,让鬼子的炮楼难以按时完成。
石头是用来砌筑炮楼的。泥工们互相沟通,慢慢地搬起石头,又慢慢地放在筑的墙位置上,然后又慢慢地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表现出非常认真砌墙的样子。监督泥工干活的鬼子,竖起大姆指,表扬泥工干活的精细准确。鬼子不知道,泥工们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炮楼的工程不能按照鬼子预定的时间去完成。
红木在建筑材料中是一流的。任凭风吹雨打几百年也没腐烂。鬼子拆东园小学和祠董公庙,搬来的红木桁,红木门板,用到建炮楼上去。桁用来做炮楼中间的横条,红木门板放在横条上。这座炮楼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小木梯连接起来,以便让人上下走动。
清澜商埠里驻扎着日本海军警察大队。鬼子在商埠里建一座三层炮楼。调炳村的鬼子炮楼也是三层。两座炮楼距离约三公里左右。由于高高的椰子树,挡住视线,即使鬼子戴上望远镜也没有办法互相看见对方。
日本鬼子,强迫村民,凡是遮挡两座炮楼的椰子树全部砍掉,首先被砍的椰子树是桃李村潘先奉、潘先胜家属种在白头尾塔旁边的大片椰子树,然后砍调炳村郑士光、郑士颜、郑士仿……家属以及其它姓族的椰子树,一共砍了五十棵左右。砍树用的刀是民间砍柴用的大刀,鬼子强逼村民去砍椰子树,村民拿出去的刀是撬开椰子皮用的尖刀。人世间造出来各种各样的刀,是根据用途需要去造的。比如切菜用的是菜刀,怎能用砍树的刀拿去切菜用呢?即使是用上了,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拿着尖刀去砍椰子树村民,前来监视村民砍椰子树的鬼子在村民旁边的时候,村民就用尖刀锋刃的部分去砍椰子树,鬼子稍离开远一点,砍椰子树村民便用尖刀背去砍了。这样,要砍倒一棵椰子树,要用很长的时间。
遮挡鬼子视线的椰子树砍结束后,两座炮楼的鬼子,天天拿着望远镜,互相对望,打着旗语,互相沟通,交换情报。
日本鬼子在东郊圩建有马头炮楼,东郊圩炮楼、中山炮楼、口牙炮楼、调炳炮楼、豹山坡炮楼,一共六座炮楼。鬼子炮楼的形状一样,呈长方形,四边墙上都有一个或二个枪口。炮楼顶端插着一面日本旗,无论什么时间,都有一个鬼子站岗放哨。鬼子建造炮楼材料的来源,都是拆民宅、学校或庙宇得来的。
村民去打日本仔工,除了没饭吃,没工钱发,还有村民遭到鬼子的毒打。根据椰海村委会桃李村符桂兰在二0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诉说,她娘家在清港村委会福城符村,当年日军在东郊圩建造炮楼(砌堡),村里有很多村民被强迫去挑石头、挑泥土、挑水等。她顶替妈妈去挑水,遭到日军的毒打。鬼子手拿一把铁铲往她屁股上打,一直打到青肿起来。回到家里,妈妈一看女孩被打成得全屁股青青肿肿的,就抱着她,大哭起来。
二0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五点钟,马头村委会下东村八十六岁伍振河校长透露,参加建马头炮楼的村民个个都挨过日本兵打,不过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伍振河为建造炮楼,在清澜港岸边捡石头,一个鬼子从他背后走来,一巴掌往他头上打,打得他几乎昏过去。建造马头炮楼这块地,砍掉伍振河三十多棵椰子树,一分钱也没给伍振河。天下蛮无讲理的兵是侵略我中华的日本兵。
作者简介
郑庆文老师,男,海南文昌东郊中学语文退休老师。郑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利用退休后的丰富业余时间,走遍文昌东郊的各村各乡,向在抗战中有经历的文昌老乡征集抗战故事,然后整理成册,准备出版。当郑老师听说笔者在出版社工作后,就兴高采烈的将他的书稿送来给我帮他参谋可否出版。由于种种原因,郑老师的书稿暂时未能出版,我为此深表遗憾。为了对郑老师的爱好的支持,我将郑老师的书稿在网络平台发布,期待能为郑老师出版《文昌抗战的故事》一书起到宣传作用,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