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隐藏着自我压迫,躺平其实是一种say no 的反抗
来源:储殷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2-24
累的睡不着的时候,却翻到了这本《倦怠社会》,韩炳哲的写作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哲学式的,不如说是直觉式的。如果说,福柯、马尔库塞的思考是对把人当作物的现代性的抗拒,那么韩炳哲的直觉则是对似乎极大给予了人自由的后现代性的拒绝。
他的哲学的语言里其实隐藏着一个所有现代人都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现代人是如此之累。
如果说在大工业时代,工人是在冷冰冰的机器、管理体制下被压制的喘口气都困难,那么在后工业的时代,在人们越来越相信个性、自由、多样性的时代,人们同样被自我驱动、自我剥削的上进心逼的疲惫不堪。相比于工业化时代被各种“你应该”榨干的“工具人”,现代人虽然摆脱了他者的压迫,却在自我的管理之下,在各种“我可以”的自我激励之下疲于奔命。
正因为此,在大工业时代,人类的精神由于被客观性所压迫而表现出普遍的躁狂,而在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精神由于被自我激励不断逼迫而表现出普遍的抑郁。所以,倦怠反而成为了这个高度碎片化的世界当中,人与人最大的共同语言。它从传统意义上的消极,变为一种怪异的积极意义上的对过度自我激励的拒绝。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躺平的意义,那就是躺平不是放弃,而是对不断自我剥削、自我压迫的功绩社会say no 的权利。当人成了自己的主人,对待自己却史无前例的残忍,所以自我放弃也具有了反抗的意义。
真是一本奇怪、晦暗,却充满着令人战栗的直觉的小册子。不知不觉读完,竟已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