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作品来自人民——纪录片《云岭的孩子》观后
2021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倾力打造的纪录片《云岭的孩子》,是对人民看似平凡而又久远的生活故事的捕捉,正是走近了人民发现了背后的深沉伟大,发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情厚谊,发现了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因而具有了好作品的底色。——马梅: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拼死守护与感恩反哺的鱼水情深
《云岭的孩子》中的詹顺子和詹刘氏夫妇,对于新四军孩子的拼死守护和后来竭尽所能的养育过程中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牺牲、舍生取义、舍己为人,是一切后续的本源,是纪录片表现的重心。詹顺子和詹刘氏拼死守护转移离去的新四军干部留下的孩子,这既是党领导的新四军在人民当中工作、生活、和敌人战斗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和爱民情怀,使其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反映,也是中国人民善良、守信精神的应有之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答应养育人家的孩子,就要尽己所能、倾己所有地做到,这是中国人的信义、至善至美。
纪录片并没有停留在一个詹家,而是巧妙地做了点和面的处理,它在以孟皖留和养父母的故事为主线的同时,让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新四军将士的孩子也适时地发言,他们也曾经被留在百姓家里,被农村的人民群众拼死守护,很多群众因为保护他们而被杀害。从而,观众就可以明白:这是一对皖南普通贫苦的农民夫妻对新四军孩子的拼死守护,这又不仅仅是一对夫妇对一个孩子的守护,透过这一对夫妇和养育的新四军孩子,我们看到的是新四军乃至整个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的反映和凝聚。
平实讲述与传奇故事的工笔书写
《云岭的孩子》严格遵守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真诚原则,不虚构不夸张。
詹家夫妇的拼死守护和深情养育,以及被养育者——“云岭的孩子”的代表孟皖留老人的感恩反哺,这是纪录片的核心事实,纪录片主要采用了当事人、知情人、研究者平实讲述的多维交织、相互补充印证来客观呈现。当然为了让表现元素更加多元,增加视听表达效果,在某些关键信息上也运用了情景再现,但这个情景再现没有让再现者正面出镜,没有具体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交流互动的镜头,没有刻意增加戏剧效果。观众看到的是孟皖留的身为新四军干部的父母抱着她在村里寻找能够喂奶的村民,然后到了詹家,一方面是孩子愿意吃詹刘氏的奶、不再哭闹,另一方面詹刘氏刚刚夭折了一个孩子,孩子使她暂时忘却了悲痛,这里父母抱着孩子行走在村里,用了从身后拍的背影镜头,孩子吃奶的镜头,只用一点暗色背景中被轻轻摇动的包裹婴儿的小花被的特写……一切都是平实的、自然的,不过分刺激观众感官,只让解说词和这含蓄的指示性镜头进行对位,让观众可以自己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补足信息链条。
《云岭的孩子》中,詹家夫妇是普通的农村群众,不识字,误将饱含新四军将士对皖南情谊和一对父母对于孩子不得不留在皖南的难舍深情的好名字“皖留”,记作了皖南乡间常见的大牲畜“牛”,还是“万牛”,认为这个名字好,寓意病弱的孩子能够长得壮壮的。这看似啼笑皆非的善意错误,恰恰反映了一对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乡间父母,对收留的孩子胜似亲生的万般深情。纪录片对这个关于名字的误记,以及其引起的给孟皖留和母亲相认带来的曲折,进行了较细致的交代。这个误记也恰恰反映了语言学上安徽南部方言区的声母n、l不分的情况,更显得误记的真实可信,悄悄地点名了泾县的风物风俗等地理空间和文化特点。
众所周知,在20世纪40年代初皖南地区的白色恐怖革命形势下,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及其家属是疯狂地搜索、迫害。纪录片通过围绕孟皖留老人身边的知情人的回忆讲述,详细还原了詹家夫妇为了保住小皖留所遭遇的生命危险。国民党反动派将詹顺子抓去,运用各种酷刑,甚至穿透锁骨吊起来两天两夜……詹刘氏为了救自己的丈夫和保住孩子,破天荒地抛头露面,挨家挨户去磕头请求村民担保……
白色恐怖年代是拼死守护,而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养父母在清苦的情况下总是偏爱孟皖留,有好一点的食物总是留给孟皖留,不给自己的亲生孩子;在孩子们的矛盾当中,养父母总是先责怪亲生孩子,而偏向孟皖留;在孟皖留生病的时候,养母连续三四十天衣不解带地看护;在家里无法养育孩子们时,养父母把亲生的大女儿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而留下孟皖留……正是这些平凡的私人历史的细致讲述,为我们塑造了平凡人民群众的伟大牺牲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孵化出了女儿的感恩反哺,也正是无数个这样的人民,保护了新四军留在群众中的后代,才有了今天的红色血脉赓续和对于红色精神的追寻与传承。
情景再现和诗意镜头的东方气韵
故事这样的深情,不能仅仅有讲述者朴实的话语,还应该尽可能地让它在表达上美些更美些,让更多人记住并传播传承。《云岭的孩子》努力做到了美的价值和美的艺术的统一。纪录片运用了克制的虚化的情景再现,意象般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同时又通过空镜头的点染和反复呈现,实现了东方优美诗意的表达。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云岭的孩子》在用平实朴素的访谈与少量的情景再现来还原事实之外,每隔几分钟点染一两个景物空镜头,用壮美的山水和秀雅的江南草木来缓解观众的接受疲劳,激发审美体悟,优化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比如,在纪录片伊始,用盛开的嫣红杜鹃花,来表现安徽泾县云岭这个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的秀美与红色革命精神;小小的婴儿被送到了农民家里,能吃奶了,活下来有希望了,此时用了含苞欲放的绿梗粉荷,亭亭玉立在镜头的视觉中心位置,美丽,也是希望;讲述詹刘氏夫妇自己的孩子夭折,出现的是枯萎的荷梗上部折断而耷拉一边的干瘪褐色莲蓬特写;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解说词声画对位的是绿叶枝头的娇艳的粉色娇花;大女儿被送出去当童养媳,出现的镜头是枯萎的荷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组织上找回去上学时,有枝头欢快蹦跳的呆萌小鸟……这些是日常生活中温馨秀雅的景物空镜头,有着比喻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的作用。而表现到南京上学,养父每周去接她,此时有高空俯拍的镜头,一只船靠在浓绿的水边绿树之中;表现皖南泾县山水,极高远的视野,远远的一只小船,在大远景景别的青绿山水图的深处划着,在青山绿水中缓行;还有表现皖南山间云雾奔腾、稻禾连绵、田畴千里、白墙红瓦的高空下的远村……境界阔大高远,有山河之美,有人间烟火之美。正是“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的心理唤起啊。此情此景,或优美,或含蓄,或深沉,或壮阔,诗意浓郁,情感如涓涓细流被慢慢唤起,溢出,集聚,充分彰显了中国审美旨趣。
那些情景再现也克制含蓄,运用的是背影、侧面、逆光、暗影,只给人一些情景的暗示,不坐实以致匠气俗气,颇有实事虚笔的“留白”之效。
《云岭的孩子》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就已凝结成的鱼水情深,所表达的新四军干部的孩子放弃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而留在养父母身边的感恩反哺——其实这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区域发展差异与个人发展关系辩证对待的更深沉的认识,以及纪录片事实上深沉讴歌的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精神,正是作品思想深刻的体现;而该片又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一定的情景再现进行事件还原,运用如同江南青绿山水画般的诗意空镜头来进行情感渲染和审美激发,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风物之美和人情之美的交融互渗,表现了清新质朴秀雅之美,能够潜移默化地滋养观看者的审美观价值观。
总之,纪录片《云岭的孩子》,可以说是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融合表现,做到了对于人民伟大精神的书写,做到了对历史的深沉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