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轰轰烈烈的“教改”将把我们带向何处?

来源:屋鸣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2-11

平日课堂作业多,周末补习班竞争大,日复一日的刷题、背书、考试的学习模式让许多小孩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家长也变得有些焦虑。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负担、教育成本问题困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近半年来,有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闻接连不断。 (以下简称“教改”)今年5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国家推进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进行监管。9月,教育部决定设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一系列改革措施构成了今年轰轰烈烈的教改。

“教改”力度之大,频率之高,让人不禁去思考一个问题:半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教改”将把我们带向何处?

1 让孩子更加“活蹦乱跳”

图1 双减政策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补习班内卷的泥潭之中,他们平时需要应付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到了周末又被各种学科类补习班占据时间,还没工作就提前感受到了“996”“007”的生活。网络上时常有孩子写作业写到深夜的新闻,家长辅导作业时经常和自家孩子上演“父慈子孝”的闹剧。很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枯燥乏味的学习填满,缺乏足够的休息娱乐时间,容易对身心造成影响。

以睡眠时间为例:三月末,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分别达到10小时、9小时、8小时。而晚间新闻栏目联合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征集的网友投票显示(截至4月2日18时),只有不到20%的网友选择了达标。

图2【微博投票】不到20%网友选择睡眠达标 (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机械性、重复性作业依然存在,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仿佛成为教育流水链上的产品。部分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仍待提高,教学方式陷入到“唯分数论”中。

此次“教改”的重点就是整治这些教育乱象,让孩子变得更加活蹦乱跳。如:双减政策不仅要求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和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而且强调应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如果我们不想将新一代人培养成一个“巨婴”,不想让各种心理疾病蔓延在他们当中,那么孩子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室,陷入永无止境的内卷,而应该走向更广。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应该让他们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认识和理解我们这个社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

表 3 河北石家庄:课后服务促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网)

2 向教育不公开刀,维护教育公平性

半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教改”不仅仅涉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于广大家长所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也有所改革:双减政策就有提到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回答记者提问时,同样谈到维护教育公平性和公益性。

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都困扰着许多家长和学生。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有所不同。哪怕在相同的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公立私立教育等因素,教育资源也不同,在个别地区甚至两极分化。而此次“教改”要求促进教育公平,无疑是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

图4让学区房“凉”下去,让教育公平“热”起来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如果说革命是向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开刀,那么现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教育领域的革命。它是对当前教育不平等格局的宣布告别,是对教育公平和人民享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呼唤,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革命。

3.数量与质量,两者全都要

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从双减政策的宣传可以看出:双减政策的一个重点在于缓解家长焦虑,减轻他们的负担。通过打击校外培训班、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化、提高教育质量等方式来降低教育成本和教育焦虑。

图 5 “双减”实施后 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让人联想到我国当前的生育率问题。众所周知,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育问题。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降到1.3。如果说这个数据不够直观,那么最近一个新闻可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安徽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据统计,2017年和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与53万(预测),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即使这可能受到统计和人口外移等因素影响,但一个省在五年时间内出生人数从近一百万下降到五十多万,反映出生育问题的严峻由于教育领域内的“军备竞赛”,许多家庭需要在课外培训、获取好的教育资源(如购买学区房、选择名校)等方面投入大量金钱。由此产生的高昂的教育成本和巨大的教育压力是影响当前生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双减政策要求缓解的不仅仅是已经成为孩子家长的焦虑,还应缓解还未成为家长的焦虑。如果跳出教育领域,去观察另一份文件——《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有新的收获。这份关于促进生育的文件就有谈到要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降低生育、养育成本这一点,许多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如实行生育补贴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轮候家庭可优先配租公租房等等。而降低教育成本这一点令人联想到最近的教育改革——通过打击校外培训班、减轻作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等方式降低教育成本。

图6 推进“三孩”政策配套 提升优生优育水平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愈发严重。因此如果将“教改”与生育政策所联系起来,会发现“教改”不仅仅要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它还肩负着缓解当前家庭教育焦虑,刺激生育欲望的重任。换言之:“教改”反映出对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视。

但“教改”所释放的信号还不止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双减政策和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都涉及要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点。例如双减政策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教改内容正体现了十四五规划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还有所不足。由于劳动力质量仍不够高,如芯片等关键领域缺乏足够的攻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实行“教改”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拓展人口质量红利,以此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教改”还表明我国提高劳动力质量的决心。

当前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教改”在此时显得意义非凡——它表明了国家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解决我国劳动力问题和教育公共问题的重视。从理性的角度上,我们应该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教改”,但从感性的角度,或许我们可以希望这场教育领域上的革命永不停歇。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