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宝钏的等待
△ 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南宋摹本局部
王宝钏的等待
△《王宝钏》连环画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然而,对于传统,我一直都不怀有好感,每当我和朋友们谈论起传统,我的内心,更多的是沉重、和压迫,并常常为之痛心。
然而,前几天,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的一个故事,却引起了我的迷惘与反思。这段历史发生在唐代,一位宰相的女儿王宝钏,为了逃避父亲安排的政治婚姻,把自己的绣球抛给了自己心仪的人,一个流浪者薛平贵。而且为了能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毅然抛弃了皇室的生活,和爱人住进了废弃的破窑洞。
在薛平贵从军并且被俘以后,有人向王宝钏报告了薛平贵的死讯。但是,她还是继续呆在那个破窑洞里,痴痴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十八年以后,薛平贵被释放了,当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在破窑洞外面发现了他的妻子,当时,她正在野地里采摘荠菜。十八年里,她就是以此维生。
△《孟姜女哭长城》
这段历史,看起来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却让人心里面沉甸甸的。看到这个故事,很自然的,让人想起传统里的两个概念,烈女、和贞节牌坊。这两个概念,在我们漫长的封建历史里,曾经支撑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灵魂结构,我们的祖先,也为之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然而在当代,人们却常常以负面的眼光,来看到这些概念,甚至是不以为然。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祖母。我的祖母嫁给我祖父四年,我的祖父就因病去世了,当时我父亲才三岁。三十岁的时候,我的祖母就守寡了,孤零零一个女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和凄惨。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到祖母哼唱《孟姜女》的歌词,我想,祖母和孟姜女是心灵相通的。有时候我也想,三十岁的祖母,应该也年轻漂亮,为什么不改嫁呢?如果改嫁的话,她的一辈子可能就是另外的一种景象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家老屋隔壁的一个邻居,名字叫司马楠。也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女人,长相与气质都非常好,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她们家就是依靠摆一个出租连环画的小摊生活,一直未婚。一直到八几年的时候,从台湾回来一个老军人,说是她曾经的丈夫,那时候,他们都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后来,我们常常看到他们在小区里手牵手的样子,再后来,那台湾来的老先生,得了老年痴呆症,疯疯傻傻的在小区里转来转去……
△ 明·仇英绘《列女传》
清乾隆四十四年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按照我们通常的思维习惯,是很难理解我们这些先辈的选择的。而且,如果是在今天,也很难再找到具有这样选择的女性了。我们在我们的一些理论和书籍中,常常可以找到这样的阐述:那些几千年孤零零矗立的贞节牌坊,不知道埋葬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岁月。是的,在理论上,我无法驳斥这种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在情感上,说实在的,我真的认同先辈们的选择。
我依然不认为我们固守传统是一件好事,而且我也不主张,我们继续来竖起贞节牌坊。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抛弃传统中的一些糟粕的同时,应该去找一找贞节牌坊的精神内核,那种坚韧不拔、忠贞不渝、至爱真情、无怨无悔的精神,无论是在那一个年代,都是值得提倡和坚守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年代。我想,这样一种精神价值,应该是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价值是相通的。
△ 会稽刻石
(刻石中提及女性贞节问题:“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不能说是幸运,但确实,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年代。我有时候甚至想,四九年,是中国形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几年,是中国本质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变化。在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非常审慎的对待我们的传统,一味的继承、或者一味的抛弃,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本文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