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节约新“食”尚!“制止餐饮浪费”行动覆盖上海三千余所学校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21日电(记者 吴振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日前,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在会上透露,目前学校餐饮浪费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食堂残食剩余总量和学生食物剩余率呈现明显下降。
在此次会议召开前,记者深入上海大中小学校看到,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侠”已内化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2004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2018年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该校的系列环保课程中——《土培技术》《甜蜜的果实》《食物加工微生物家族》等,都承担着爱粮节粮教育的功能。
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种粮的辛苦 (上海市教委供图)
“2016年以来,学校围绕农作物栽培过程和相关技术开发了系列课程,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种粮的辛苦,引导他们改变‘饭来张口’的想法。”学校负责人还介绍说,食堂采取了减少每份餐盒饭量、增加班级添饭总量的办法,让各班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添饭,有效减少了米饭的浪费。自开展“光盘行动”以来,食堂每天能减少大米投入15斤,餐余总量也从原来的4桶减少到目前的1桶。
记者曾于去年9月报道过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的“大小餐盘分餐”制度。即在前期全员摸排基础上,学校为部分孩子提供“大餐盘”,含米饭55克;为其他学生提供“小餐盘”,含米饭40克,菜量也相应减少,学生如果觉得不够,均可自助添加。新学期,该校又推出了这一制度的“2.0版本”,由德育处、数学组教师们合作,对午餐剩饭剩菜进行称重记录、统计图比较,最后通过月度“光盘人气榜”,评比出每月的节粮优秀班级。
校方介绍,该方案实行一个多月以来,效果显著,部分班级从开学初餐余总量超过3斤下降到现在1斤左右,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几乎做到“零浪费”。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师生们感受到节约粮食并非口号,而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成效的实事。
徐汇实验小学学生晒出“光盘”,一起对浪费说“不” (上海市教委供图)
如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去年以来,上海高校逐步形成了从餐饮体制改革到管理机制创新,从软硬件升级到节约文化推广等在内的系统性设计。
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校在饭菜加工过程中,根据师生就餐数据,对滞销菜品实行末位淘汰,适时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合理规划每餐菜肴供应量,减少剩菜剩饭。而在源头端,则依托信息化手段合理制定原料采购计划,逐步推动净菜的使用,不仅节约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加工环节的浪费。
复旦大学学生食堂原材料采购供应商、江苏东台岭松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蔬菜中约三成是菜帮、菜根等不可食用部分,在毛菜运输、制作、垃圾处理等环节中易造成污染。无需洗切的净菜可以有效杜绝后厨的原料浪费,同时也能减少厨余垃圾产生。
华东理工大学食堂厨师带领学生利用食材边角料制作美食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按照教育部部署,上海在全市3400余所学校、300余万名师生群体中全面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行动,现已初步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正在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制止学校餐饮浪费,打造更多节约型智慧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