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的姐妹篇,注定是烂片?
《大宋宫词》可太让我意外了。
第一天开分6.1就已经够惊人了,一夜跌到5.5,现在已经掉到3.8分,很有可能还会再掉下去......
不仅创了李少红、曾念平团队的作品新低,怕是连刘涛、周渝民、归亚蕾、赵文瑄等一众主演都没遭遇过这种待遇。
何以至此?
《大宋宫词》的槽点,十有八九你已经听够,火箭式剧情和魔鬼剪辑,赶走了第一批观众。
上一秒,皇帝还被埋地下,下一秒镜头就切到刘娥骑着高头大马跟着王爷赵恒回到府中。
转折极其突兀,就像切换了下一页PPT,没有一丝丝防备,上个厕所的功夫就接不上戏。
刘娥和赵恒感觉来了挡也挡不住,第一集还没完就“这一生永不相负”。
孩子不看、妻子不碰、皇位不稀罕,反正我就是爱刘娥。
王妃丧子不要紧,但刘娥不能死,因为王妃还有家人,而“她只有我”。
这真的不是费云帆穿到宋朝去说的话吗?
说真的,这不是爱情,这是下蛊。
剧组心里活动频频,却没一个能好好说话的,不停的倒叙、插叙、回忆,甚至出现倒序中的倒序,回忆中的回忆。
烧脑叙事,再配上朦胧滤镜和缥缈音乐,我脑阔疼!
滤镜一加,秒回红楼
什么节奏、什么铺垫、什么历史的厚重感,都不存在的。全剧快而无当,逻辑全无,赶天赶地,一集就是一生。
有人说,《大宋宫词》是一部历史剧,熬过前面的背景铺垫,就会好了。
但我看到了第18集,感觉并没有那么简单。
《大宋宫词》的低分不单是叙事方式造成的,这个锅更应该由虚弱的剧情来背。
刘娥本为蜀地孤女,从草根逆袭到当政皇后,并在赵恒驾崩后临朝称制,为“仁宗盛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实历史打底,传奇人物加持,原本故事是大有搞头的。
可是导演毫不尊重她政治家的身份,让刘娥活得像个人民币玩家。
一首蜀地民谣就让赵恒化作恋爱脑,一生一世莫名其妙,
给值夜班的小丫头批了个衣服,就能收获一个死忠粉。
作为一个家破人亡的蜀地民女,处处表现的比正牌王妃还落落大方,上能直面君王,下能哄得皇孙。
对手握大权的魏王赵廷美,还能以婢女身份,怒斥其不顾妻儿感受,
这魄力,啧啧~~,赵廷美也只能撂下一句“我记住你了”灰溜溜地走了。
出身底层却多才多艺,会作画、烹茶、蜀绣、舞蹈,简直天纵奇才。
再往后就更不得了,一会救了赵恒,一会救了赵恒他爹,编剧脑洞再大点刘娥肯定还能拯救银河系。
明明第一集还是个家破人亡平平无奇的小地方村妇,到11集已经能让宰相李沆忌惮,临死前非要她答应今后不得临朝称帝了。
宰相都成神棍了,你说这事有多离谱!
编剧还偏偏厚此薄彼,可着劲给刘娥一个人充值,其他人都活成了背景板。
太宗箭伤难愈,意欲早日立下储君,觊觎储位的有魏王赵廷美、三个皇子,但是储位之争是不存在的。
首先太宗智商有愧,立下了选储君的新规:谁率先诞下皇孙,谁就是储君。
???这还怎么玩,父凭子贵?
在一场比拟精准爆破的地震中,太宗和魏王赵廷美一起被压在皇宫废墟下面。
埋在地下也没闲着,太宗分分钟就把自己为了皇位杀死皇兄的老底揭了,三言两语就解了“烛影斧声”之谜,我也是没想到的。
幸好魏王的智商,也和皇上半斤八两,一场大戏谋逆大戏演的跟开玩笑似的。
进宫弑君的舞蹈队伍随意地增减人,连身世背景都不查,刘娥都混进去了?
造反的人马还没入宫就全军覆没了。
就凭你这个智商,活到现在都是个奇迹啊!
再看看来竞争的其他同行——赵恒的两个大哥,把坏都写脸上了,还蠢。
大哥胆小懦弱却敢和继母偷情,二哥无能暴怒还一激就自刎,全是衬托主角的小丑。
所以,私以为太宗完全不必“处心积虑”为三皇子铺路,只靠同行衬托基本皇位也就稳稳的了。
不过,三皇子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那出神入化的主观退洪技能别人就比不了,困扰滑州多年的洪水,一见三皇子,那水退的比游泳池放水还快。
可惜神技就展示了这一回,有点遗憾。
赵恒登基后,所有决策事务,都遵循同一个规律:寇准提议,皇上犹犹豫豫不同意,刘娥劝说,最后赵恒勉强照办,只要赵恒一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事就要完。
何苦呢,带脑子上班就这么难吗?
其实在第一集皇子说出“父皇自幼喜欢三弟”的时候,我就该彻底死心的。
都是教训啊!
眼看它高楼起,眼看楼塌了。
21年前的《大明宫词》,无论是台词、意韵,还是故事、表演,都稳稳的站在国剧之巅,满足了我对盛唐的全部想象。
21年后的《大宋宫词》,则完全是导演的自我碰瓷。
当然也有亮点,有一个华丽丽的外壳。
剧组号称搭建了70多个场景,建造了一个“大宋建筑群”,从内到外全面还原大宋王朝的盛世辉煌,处处古韵十足,精美非凡。
有一段夜宴戏,据说还是照着《韩熙载夜宴图》来拍的。
美,是美,但是电视剧什么时候成了“比美”?
连个像样的故事都没有,再美,也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