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从《废墟中的大学》到《未来学校》,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什么

来源:高教思考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3-09

刘道玉先生于《高等教育改革论》中推荐《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该书而不可得。后在京东上获得一个高价购买的机会。定价30余元,到手价600多元。该书作者是加拿大天才学者,1994年34岁时空难去世。他主要抨击的是大学已丧失了理想,而仅仅是商业的现象。指出大学已经“处于废墟之中”,读来十分受触动。想起多年前看的朱永新先生《未来学校》一书,对照看来,发现有责任感的教育者,观点往往都是相通的。3月最后一个周末,我有一期专创融合的工作坊,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联系李老师:18186424731。

《废墟中的大学》梳理了现代大学所走过的历史,认为,西方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历经了三个阶段,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和当代的所谓一流大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民族国家的衰微,现代大学,即洪堡意义上以承担国家和民族文化使命为己任的大学已经走到了黄昏时代。

雷丁斯认为,在全球大学“争创一流”的大背景之下,大学为数字和绩效所累、导致大学什么都是,但唯独不是它自身,大学不可避免处在废墟中。他认为后现代大学理念是思想,即大学是一思想共同体。雷丁斯提出了一种以“思想之名”办学的理念,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质疑、批判的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教育事实上是对康德的理性大学理念的回归。

雷丁斯指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许多问题,比如大学越来越像是管理体制、教学的重要性不复存在、教育评价机制十分荒唐等等。他指出,各种针对教育的评价指标,是在育人职责与数学算式之间划等号,让教学评价工作变得极为简单。对教师的评价,更是让学生评价教学,这犯的是逻辑错误。因为学生高兴与否不是最终价值标准,毕竟学习可能是一件苦差。

毫无疑问,类似的反思在教育领域一直都在,但雷丁斯对高等教育体制及其走向的批判无疑是最彻底的。他认为,大学生一种历史特殊性的制度,目前建构的这种大学对将来没有留置权,现代大学是一种废墟化的体制,大学不复存在于连续不断的进步史。

因为大学背弃了理想、成为了官僚体制的附庸,未来的教育,也许无须大学这种制度。

对照朱永新先生的《未来学校》一书,我发掘他们的核心逻辑是相通的。朱永新先生同样认为,当前的学校制度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也最终可能会在历史长河中随风消逝。未来的学校,应该追求的是“混龄”式、学分银行式的学习中心的模样。任何人在有学习需求的时候,都可以在学习中心获得他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在积累的知识、技能达到某项资格、学历的要求时,由一个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机构进行认证就可以了。

对教育的思考、实践、实验,是教育者的天然职责。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