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李焕英》预估20亿快破50亿,院线经理:排片是“求”不来的
腾讯娱乐《一线》 作者:三禾
2016年,《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在直播中“跪求”排片,跪出了微博热搜和8000多万票房,也开了电影打感情牌的先河。
到了2021年春节档,《人潮汹涌》导演饶晓志、《新神榜:哪吒重生》导演赵霁、《侍神令》导演李蔚然先后发微博长文求排片。
然而仅有《人潮汹涌》的排片在后期逐渐上升,而目前,这三部影片在春节档7部电影的票房榜上仍然垫底。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片方卖情怀、求排片究竟有没有用?院线是根据什么逻辑来排片?对此,《一线》咨询了从业六年的某全国一线影院发行经理陈朋(化名)。
陈朋直言,影院是营利机构,排片的逻辑很简单,就是看市场——用大白话说,就是怎么赚钱怎么排。他透露,院线有一个数据分析系统,在电影上映前,就会根据其投资、阵容、类型、品质、宣发、预售成绩等各项因素,做出非常具体的票房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来排片,而这个预估“基本上跟最后的结果差距比较小”。而电影上映之后,院线也会根据票房走势和观众反应来调整排片。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感情牌”究竟有没有用?陈朋表示,虽然导演们是对影院经理喊话,但能否得到排片,关键还在于这张感情牌有没有打到观众心里。《百鸟朝凤》的成功是因为“支持国产电影”的情怀抵达了观众,影院发现连午夜场的票都卖光了,才开始加场。
到目前为止,效仿者们都没能复制这种成功。陈朋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都在朋友圈转发了《哪吒重生》导演赵霁的微博,大家也都很认可这几部影片的质量,但真正落实到排片上,“口碑不是决定性的”,影院关注的还是产出和上座率——观众数量和营业时间都有限,出于盈利需求,影院还是会优先安排《唐探3》《你好,李焕英》等头部热门影片,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间很大程度上就被挤压了。
“春节档就是这么的残酷。”陈朋感慨。虽然蛋糕很大,但竞争也更激烈,前期的宣传造势、砸钱的力度成为成败的关键,“这是头部玩家的游戏。”
但他也表示,出于对影片多元化的考量,影院也是愿意给“非头部”的片子保持一定的场次的,甚至安排黄金场次。而《流浪地球》《无名之辈》《你好,李焕英》的“逆袭”,也证明了观众的口味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类型的电影,只要用心做,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我们整个行业所乐于看到的。”
《你好,李焕英》预估20亿,结果现在快50亿了
一线:电影院排片的逻辑是什么?
陈朋:逻辑很简单,就是看市场。比如在春节档开始之前,影片开始预售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它们的营销热度、发行动作、预售票房等等来做市场预估,做出排片的指导和安排。
一线:这个市场预估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
陈朋:是定量的。我们会结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IP、阵容、类型、投资体量、点映口碑、宣发动作、预售成绩、想看人数的提升等等,对每一部影片做非常具体的票房预估,包括整个档期的总票房和后期票房走势,都会有一个定量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做排片,达到票房最大化。
一线:所以你们是有一个公式的?
陈朋:与其说公式,不如说是一个数据分析的系统。
一线:根据以往经验,这个预估准确吗?
陈朋:基本上跟最后的结果差距比较小。当然,这个判断有主观因素在里面,难免会出现误差,比如《你好,李焕英》我个人判断有20亿票房,结果现在快50亿了。但是对整体票房趋势,以及影片之间竞争关系的判断,基本上还是准确的。
《你好,李焕英》作为“黑马”打破多项票房纪录
一线:像《你好,李焕英》这种例子还有哪些?
陈朋:这种其实比较少,每年顶多一两部,比较典型的就是《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2019年的《流浪地球》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绝对是春节档最大的一个黑马。
一线:当时大家都不看好它是吗?
陈朋:也不是不看好,不看好的话不可能首日票房过亿,但确实没想到它最后票房能做到40亿。因为一个科幻电影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大的成功,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大事件,让整个产业都增强了信心。它也代表新的类型在诞生,春节档不是只有喜剧片能卖,科幻片做得好也能卖。
一线:那有没有之前很看好,最后扑街了的?《信条》《花木兰》算吗?
陈朋:我不觉得它们是扑街,我倒觉得它们的票房挺好的,而且人家也没有投入特别多的宣传。只是一些影迷对它期待已久,觉得它应该有很高的票房,但是大多数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诺兰,所以影迷会觉得反响太平淡了。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讲,这两个影片在内地都是取得了正常的该有的成绩。
一线:也可能我们被动辄几十亿的数字冲昏了头脑,觉得不达到10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得好。
陈朋:是,是这个意思。
《唐探3》猫眼8.8分,不能算口碑下滑
一线:电影上映之后,也会根据口碑等因素去调整排片吧?
陈朋:会。上映之后,每个影片的票房出来了,猫眼、豆瓣、淘票票的评分也出来了,对观众也是一个参考,这些数据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后续票房走势。
一线:《你好,李焕英》票房反超《唐探3》,跟它们的口碑有直接关系吗?关于《唐探3》“厌女”的讨论有影响它的排片吗?
陈朋:是这样,我认为不同的人对口碑有不同的定义。从院线营管的角度,口碑一定是指路人观众,也就是绝大多数观众对这个影片的评价,他们会决定这个影片的票房。《你好,李焕英》后期票房起来的主要原因肯定在于口碑,但是《唐探3》猫眼8.8,这个评分已经相当可以了。
《唐探3》在豆瓣和猫眼上的评分有很大落差
我觉得它是因为前期票房特别高,初一一天就有10亿,说明大多数观众特别想看它、优先看了它,导致它的观众在前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后面的票房掉得比较快,跟口碑关系不大。其实春节档观众的数量大概就是一个能撑起40亿票房的量,我认为现在的成绩是达到了所有人的预期的。
一线:但是像《侍神令》《人潮汹涌》《哪吒重生》这些片子,票房显然跟口碑不成正比,导演发微博求排片会影响你们的决策吗?
陈朋:决策在他们发微博之前已经做完了(笑)。对我们的影响,我认为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影制作的不易,愿意为它发声,其实我也把赵霁的微博转发到了我的朋友圈,行业内很多人都在转。
《哪吒重生》导演赵霁晒出8岁侄子的观影感受求排片
但是院线排片首要一定是考虑产出,怎么看产出呢?一是票房,二是上座率,三是场均人次。春节档有7部影片,类型很多元化,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可惜的就是竞争太激烈了,而且春节档观众会首选氛围轻松欢乐的影片,在《唐探3》和《你好,李焕英》的挤压下,它们的产出和上座率跟不上,会导致影院在排片的时候有所忌惮。所以说口碑不是决定性的,影片前期的热度和宣发关系很大。
一线:导演喊话也是一种宣发手段吧?
陈朋:对,之前《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在直播里“跪求”排片上了热搜,整个互联网都开始关注这个事,大家开始去买票支持国产电影,影院一看上座率高了,就赶紧加场,对它最后票房提升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出于对影片多元化的考量,我认为影院也是愿意给这些片子保持一定的场次的,甚至安排黄金场次也是合理的。
春节档很残酷,但高质量的影片以后会越来越好
一线:网上有一些关于档期的讨论,比如《人潮汹涌》这样的类型片如果不来挤春节档,而是选一个冷门档期,说不定可以凭口碑拿到更好的票房;或者《侍神令》如果放在前两年上映,票房会好得多,因为观众口味变了,不爱看古装玄幻了。您认同吗?
陈朋:我也不确定。说实话,每一部影片上映前,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判断。在这个问题上,发行公司比我们要专业得多,他们选择定在春节档,一定是有他们的考量,要么是名,要么是利。能参加春节档,本身就是对你作为一个头部发行公司的信心和认可;其次,春节档本来人次票房红利就高,是有机会做出一个好成绩的;其他更多的考量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一旦你选择了春节档,你就一定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能拿下来的档期,你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宣发资源才能获得应有的产出,这是一个头部玩家的游戏。包括《侍神令》我觉得也是档期的缘故,跟观众口味变迁没有太大的关系,春节档就是这么的残酷。
一定要说变迁的话,我觉得是观众的需求变得更多元化了,这意味着以前卖得不好的类型现在会卖得好,像《无名之辈》《流浪地球》,还有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国漫崛起”,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就是观众对影片的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了,粗制滥造的影片在以前可能还会靠宣发、阵容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以后会越来越难。而质量好的、真正是给观众做、给观众提供精神娱乐享受的影片以后会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整个行业所乐于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