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那么难,本土“洋大学”能开启捡漏式发展吗?
一转眼,距离新冠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这场风暴从各个角度改变了国际教育的生态,也促使很多原先准备留学的家长,将目光重新放回国内。
而中外合办大学这种“不出境留学”的模式,似乎也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成为了最优解,获得了家长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不止一个家长询问过我们:“中外合办大学靠谱吗?如何申请?就业情况如何?”
为此,我们分别采访了三所中外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老师及学生,听他们从各个维度来聊一聊后疫情时代,中外合办大学的危机与机遇。
中外合办,真的是国际生转轨的好选择?
疫情爆发加上国际形势的动荡,让留美遇冷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2020年披露的美国留学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9-2020学年,前往美国留学的国际生出现了十几年来的首次下跌。而在疫情影响迟迟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未来的几年内美国留学的形式也不容乐观。
因此,类似于上纽大、宁波诺丁汉之类的中外合办院校,成为了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经有600余所高校有相关的项目,而且在最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当中,超过86%的学校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
但“不出境即可享受中西融合教育”的方式是否真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可以成为海外留学的替代品,能够让国际学校毕业生无缝衔接?
事情可能并不像很多家长想的那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需要使用高考成绩申请,并且对于分数线的要求还不低;而不少从初中、高中就选择了国际课程体系的孩子是很难重新拾起高考的。
上海纽约大学的荣誉校长俞立中先生就直言:“想要申请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考是必须要参加的。实际上考虑到目前的特殊情况(即很多国际学校毕业生希望转轨),我也有向教育部提出相关建议,但教育部目前的态度斩钉截铁,说这两条’死线‘是不予讨论的,其一就是所有中国籍学生必须参与高考,其二就是高考的成绩必须高于一本线。”
在上纽大的官网上,“录取政策”一栏也明确地对申请者的高考成绩做出了要求——即使学生递交的材料初审通过,也在“校园日”中给考官留下了良好印象,高考一本线仍然是必须达到的指标。
其实在“中外合办大学”这一特殊的办学形式成立之初,对于学生高考成绩的要求就已经存在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第三届毕业生Gary,他填报UNNC时是2006年,当时学校已经要求高考成绩达到每个省内的一本线,同时英语也要高于115/150分:“高考一直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录取标准,而且是按照教育部要求唯一的录取标准,最初在每个省的最低要求就是一本线,后来分数线越涨越高,在浙江和很多省份超一本线三十分的专业都有很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外合办大学无法像家长期望的那样,成为国际教育路线的孩子转轨的好选择?
其实不如换一种角度,将中外合办大学视为一种“在国内留学”的新形式。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已经被海外大学录取的国内学生无法顺利出国,却可以通过Go Local、Study Away这类特殊项目实现“家门口留学”。
比如留学全知道之前曾采访过的Jennifer(那些上了美国名校,却不得不在国内“留学”的孩子们),她被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录取却无法顺利前往就读,转而选择通过Go Local项目在上纽大完成学习——对于无法直接跳出国际教育体系的学生,这未必不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和宁波诺丁汉,也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开辟了特殊通道: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计划就读境外本科的中国内地学生可以直接申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选择申请,就需要放弃原留学资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对于2021年自主招生的申请要求
疫情下,无法开展2+2项目的中外合办优势何在?
很多家长考虑转向中外合办大学,并不是完全放弃海外留学的想法。不少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明确提到,研究生阶段还是倾向于让孩子出国。因此,中外合办大学的海外交流项目(一般为2+2,即学生可以有1-2个学年的时间选择去海外的合作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然而疫情影响下,即使收到了学校offer都可能无法申请签证,中外合办大学的2+2项目还能够顺利进行吗?如果这类海外交流项目受阻,是否也会导致中外合办大学的吸引力下降?
采访中,上纽大的俞立中校长表示:“(海外交流项目的政策)是没有变的,什么时候方便了,学生什么时候就能出去。当然,现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学校的态度是,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出国了,那我们一定会保证学生有两个学期可以在国外学习。当然,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的话,学生也出不去。”
宁波诺丁汉以及港中文深圳校区的情况与上纽大类似,疫情确实给这一类的海外交流项目造成了阻碍,但优势是中外合办大学与海外学习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旦疫情结束,出国通道重开,学生随时可以开始海外交流。
港中文的曹老师表示,截至目前,港中文深圳校区开展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数量超过100所,遍布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170个,包括本硕连读、本博连读、三方联合培养、暑期学分课程、学生交换、海外科研实习等等交流合作的项目。因此,学生的选择范围很广,海外交流的机会也很多,可能近两年会遭受疫情影响,但长期来看,还是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利用到学校的海外资源。
图片来源于港中文深圳校区官网
另一方面,海外交流项目虽然是中外合办大学的一大优势,但即使暂停,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校内氛围方面也有自身独特的吸引力。宁波诺丁汉的毕业生Gary告诉我们,学校所有的专业设置逻辑和授课方式都和英国大学一致,这就让学生在申请硕士,尤其是英国硕士时优势明显。2010年他刚毕业的时候,LSE(伦敦政经学院)录取了十几位宁波诺丁汉的毕业生,几年后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几十位,远超国内大部分的双一流学校。
他还提到,全英语教学也是中外合办大学的一大优势。“所有的课堂语言、教材、读物,也包括我们提交的作业、论文,包括考试都是全英文的,采用和英国大学一样的考核标准。所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上,宁波诺丁汉学生的语言优势相较国内名校毕业生都非常明显,甚至比绝大部分常年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学术英语能力要更强。”
“我认识的同学中,包括我本人在内,对UNNC都是非常认可的,这几年的时光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很多人都庆幸当初没有去同等分数线的国内传统高校。我觉得像宁波诺丁汉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它的学术严谨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是高于常人的想象的,除了地理位置其实与宁波这个地点已经无关了,进入校园,就好像进入了哈利波特里的9 站台后的世界。”
海归就业不吃香,中外合办学校捡漏?
前段时间,UniCareer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受疫情及就业移民政策收紧双重影响,今年回国求职海归数量暴增七成,达80万人。在疫情影响下,他们不仅要向有限的岗位发起冲击,还要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同台竞争,而海外文凭无法让企业对他们高看几分——海归的竞争力下降,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事实。而在HR眼中,海归缺乏“文化适应性”,同时对国内的职场缺乏了解,是他们的最大短板。
那么,中外合办大学这一特殊的形式能否培养出既接地气、又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疫情的阴影下,这些学校毕业生们的就业形势又如何?
对此, 上纽大的俞立中校长直言“并不担心”:“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培养模式出来的学生,实际上竞争力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从一年级进来以后,就有各种途径的培养机制来适应(非上课),而且学生很早就进入到企业的实习过程当中,包括企业中校友作为学生mentor进行指导的机制。所以他们对于企业的要求是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进入职场后应该要做什么。”
他还提到,曾经与一些企业家有过交流,询问上纽大的毕业生们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主要是三点:第一是他们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们不是糊里糊涂跑进来,问“你要我干什么”,而是说“我要干什么”,他们对企业都做好功课了,他知道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出发,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第二是沟通能力,跨文化包括同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他们有同理心,能够理解别人,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第三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他们有很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他们有责任心,同时也有职业精神。”
“这三点看起来好像和专业知识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来,现在的企业对员工作为’人‘的要求是很高的。有时候门槛不是在专业上——无论你读书时候专业学得多好,到了工作岗位上还是要继续学习的,否则无法胜任工作,但你的职业精神、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是求职时更重要的东西。”
在全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同时又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本地留学生”会比海归更为吃香。
Gary也提到,宁波诺丁汉的毕业情况在过去的十年都是非常不错的,大部分毕业生去向集中在金融、咨询、创意产业,地点主要分布在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宁波还有海外的伦敦。他说:“在我刚入学的时候,差不多07、08年,学长学姐都以四大会计事务所为目标,到15年左右已经发展到了拿四大保底。这些年大家对于中外合办大学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越来越高的。”
而宁波诺丁汉大学官方披露的2020学年毕业报告也佐证了他的看法。除去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更大比例(70-8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其中有超过30%被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学府录取,近60%被排名前50的名校录取,约87%被排名前100的院校录取。据Gary的了解,由于宁波诺丁汉的课程设置与英国大学一致,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前往英国攻读硕士课程,去向较多的有LSE、帝国理工、牛津、剑桥等英国排名前10的名校。
港中文深圳校区对过往就业情况也表示满意,曹老师告诉我们:“目前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其中近80%的学生都选择在海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这部分学生里,超过60%的进入了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大学。在选择就业的学生中,九成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工作,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专业服务、教育、培训、金融等领域最多。2019年,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就达到了14.13万元,同时也很受华为、微软中国、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青睐。”
结语
很多家长是因为疫情才开始关注中外合办大学,不过对于很早就直击过上海纽约大学毕业典礼的留学全知道编辑部而言,( 亲历上纽大感人毕业礼!上海这所学校凭什么吸引70个国家的学生?)“中外合办”早已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模式。
优势非常明显:性价比极高的“不出境留学”,可以同时获得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生活在国内的便利。而“中外合办大学”的缺陷,就是很多家长担忧的“不中不洋”,两头搭边两头都不靠。
不过正如龙应台所说,所谓国际化,“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而国际化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变得本土化——在这一点上,中外合办大学正在做出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次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的高等教育带来了考验,对于中外合办这一特殊形式,面对的危机和机遇也就更为复杂多变:是否能承接那些从海外名校归来的留学生?能否在出国留学困难重重的大环境下,吸引更多的中国家庭关注?能否让自己的毕业生,在海归大规模回国的情况下保有优势?这都是未来的中外合作办学需要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