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杨国夫自作主张撤退,连失两地,林总为何没有怪罪?

来源:兵说历史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1-02

作者:武陟东旭

1945年11月26日早晨,在众的欢呼声中,杜聿明乘坐一辆威利斯吉普车风风光光进入锦州,他站在车上,取下白手套,笑容可掬向大家招手。

就在这时,一个军官凑到他耳边,悄声说了一句话,杜聿明听了脸色大变。

军官告诉他:驻扎在千家寨的13军89师主力被击溃,阵地大多失守。

千家寨是锦州北大门,距离只有80多公里,那里失守,就意味着蒋军的后路被切断,难怪杜聿明要闻之色变,惊出一身汗。

他随即下令,让54师和195师马不停蹄前往增援。

杜聿明心里仍旧不踏实,因为两个师相距千家寨还有200多里,等他们赶到,恐怕黄花菜也凉了。

就在杜聿明忧心如焚的时候,突然传来一条喜讯:敌军撤走了

杜聿明满腹狐疑,在那里自言自语:“这怎么可能?”

是啊,我军在胜利在望的时候,为何会突然撤走?

杜聿明

时间回到1945年11月3日,杜聿明在秦皇岛登上了一艘美国军舰,在第7舰队司令巴布尔中将的陪同下前往接收苏军占领下的营口。

可是等待他的是晴天霹雳,苏联军官冷冷地告诉他:“将军,你来晚了,林彪的部队已经跟我们办理了交接手续。”

闻听此言,杜聿明紧握着拳头,道:“岂有此理?”

愤怒归愤怒,但他拿苏联人无可奈何。

11月5日,杜聿明怒气冲冲地飞回重庆,向蒋校长要兵,要夺回营口。

校长双手一摊:“能给你调动的,只有3个军,当务之急是拿下山海关。”

早在10月下旬,就有20多艘美国军舰将13军、52军5万多人运到了秦皇岛。

完成部署之后,山海关的一场恶战无法避免了。

11月4日,蒋军向我驻守在山海关的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沙克将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我军在5天之内让出营口,不然就开打。

沙克冷笑着把文书撕了个粉碎,对来人说:“打就打,怕你不成?”

当时东北我军已经有了15万,沙克有底气。

沙克将军

果然石觉率领的蒋军13军跟我军第一次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后退了5公里,气得这个黄埔名将嗷嗷叫。

蒋军13军人称“铁军,在抗战中名气很响,先后参加过豫中、长衡会战广西反攻战,少有败绩。

如今,却被八路军打得满地找牙,这当然让石觉窝火

他发誓要扳回一局,找回面子。

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八路军渤海军分区司令兼第8师师长杨国夫率领援军赶到了。

石觉赶紧收缩防线,高筑战壕。

杨国夫跟部下来到山海关,士气高昂,足了劲好好打一仗,过过瘾。

可是,石觉当了缩头乌龟,几天都不出战,任凭我军怎么叫战,对方就是置之不理,就像当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那样。

你不出来,我就上门揍你——杨国夫如此打算

11月6日深夜,月黑风高,蒋军钻到被窝睡觉,13军89师的阵地一片寂静。

凌晨2点,阵地上突然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

原来,是杨国夫派出2个营突袭敌军阵地,痛打敌人一番之后迅速撤走。

敌人不就里,在黑暗中自己厮杀起来,直到天亮才知道闹了乌龙,但为时已晚,伤亡惨重。

石觉没了脾气,只好把部队撤到秦皇岛休整

杜聿明闻讯很生气,但他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发作,而是悄悄带人到13军阵地观察。

他将石觉叫到阵地前,指着地上的弹坑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

石觉道:“手榴弹留下的弹坑。”

杜聿明又道:“你给我找一个炮弹留下的坑。”

石觉环顾四周道:“没有。”

“石军长,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军连大炮都没有,最猛的火力就是手榴弹……”

“他们只有这样的火力,败给了他们丢人。”杜聿明道。

石觉被骂得灰头土脸,沉默不语。

停了好久,石觉说:“长官下令吧,不一雪前耻我誓不为人!”

11月15日,13军主力4师和89师从山海关正面发起复仇之战。

与此同时,54师则向九门口、52军25师向义院口发起进攻。

总攻发起之前,杜聿明早早就来到九门口阵地,亲自督战。

真打起来,当时我军的实力还真不如蒋军

不是我军不能打,而是有几个不利原因。

首先,蒋军清一色美械,还有重炮,弹药充足。

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弹药缺乏。

而且时间到了11月,气温骤降,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最要命的是,我军刚到辽西,没有群众基础,老百姓都跑光了,没有人送水,更没有人送饭,战士们一个个嗓子渴得冒烟,肚子饿得咕咕叫。

蒋军坐的是汽车、轮船和飞机到达战场,以逸待劳。我军步行了一个月,战士们累得抬不起腿,直不起腰。

16日早晨,在薄雾笼罩下,战斗打响了,蒋军动用了数百门重炮狂轰滥炸,九门口和义门先后失守。

守在山海关的杨国夫得知消息,在来不及请示上级的情况下,于当天下午撤出了山海关。

杨国夫(前排中)

他这样做实属无奈,不然的话,不但山海关住,还可能全军覆没。

主席得知后心急如焚,下令一道死命令:夺回山海关,坚守一周。

李运昌回复:“山海关附近我军只有一万人,恐怕难以完成任务。”

李运昌

总部不得撤销原来死守的命令,下令杨国夫等率部撤到锦州西部,同时下令正在路上的黄克诚和梁兴初到锦西跟杨部会师,等敌人到来的时候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

杜聿明狡猾得很,反应快。

在攻占山海关之后,杜聿明下令13军从16日深夜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前往绥中。

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亲自坐车监督。

17日下午3时,杨国夫率部到达绥中,战士们还没有放下背包,不远处就响起了汽车马达声,两条腿赛不过汽车轮,敌人也接踵而至。

杨国夫站在山顶上一看,公路上车流滚滚,带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他暗暗叫苦。

敌众我寡,交战的话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丧师又失地。

杨国夫不愧是久经沙场,他立即下令继续撤退。

这样做,肯定是要承担严重后果的,但是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不让部队做无谓的牺牲,比什么都重要。

此时天色已晚,蒋军来到绥中城外,打算安营扎寨休息。

这时,杜聿明乘坐吉普车到来,他板着脸说道:“谁让你们在这里休息的,城里不是更舒服?”

抗战时期的杜聿明

夜半时分,蒋军全部进城,杜聿明的心终于落地,他长出一口气 ,躺在了汽车座椅上,闭目入睡。

此刻,杜聿明未来的对手林彪正在南下,从锦州指挥部一直到了兴城。

当他打算继续前行的时候,警卫员说:“首长,不能再走了,再走太危险。”

这时候的林彪,可谓光杆司令,听说之后只得挺住脚步。

警卫员找地方住下,林彪端起一杯水,从包里掏出地图,水还没有喝一口,就传来了嘈杂的人声,一支军队开过来了。

林彪大惊,立即放下水杯对警卫员说:赶快转移!“

这时候,有人报告说:”是自己人,杨国夫司令员的部队。“

林彪听了,这才重新坐下,端起水杯,查看地图。

很快,这支部队就进城了,林彪隔着窗户一看,皱起了眉头。

这支部队士气低落,个个面带倦容,一身征尘,一看就是打了败仗。

林彪暗叹一口气对杨国夫说:你们回后方休整,准备剿匪吧。

目送着杨国夫的队伍消失在视线,林彪又燃起了希望,因为按照计划,梁兴初和梁必业也该到这里了。

梁必业

11月21日,山东军区1师的八千将士在二梁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来到兴城。

听到这个消息,林彪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

该师的前身是八路军115师的685和686团,是林彪的老部下,这让他心里踏实

可是,当他看到战士疲惫不堪的样子之后,心又跌落到了低谷。

他认为,以部队目前的状况,打的话非吃亏不可因此,他一边撤出兴城,一边向延安请示,放弃锦州。

林彪前脚更离开兴城,杜聿明后脚就到了。

原来,在占领绥中之后,杜聿明亲自督军,13军继续疾进,在22日一天连克三地(兴城、锦西和葫芦岛)。

由于上边没有下令撤离,锦州我军还在积极构筑工事,准备战斗。

11月24日,杜聿明来到锦州城下,下令52军和13军从不同方向攻城。

城中守军有359旅分出的2个团,有李运昌的19旅,还有沙克的特务团,即使以一当十,也不是蒋军的对手。

因此,激战之后,我军向黑山阜新一带后撤,蒋军再下一城,占领锦州。

梁兴初

杜聿明心里那个美啊,跟当新郎一样,他在众将的欢呼声中驱车进入城中。

可是他屁股还没坐稳,就从高桥和千家寨方向传来了枪声。

“怎么回事?”杜聿明问。

“13军89师跟敌军交战,89师招架不住,主力已经被击溃,阵地大多易手。”参谋长答道。

一听此言,杜聿明脸色大变说:“赶快让54师南下增援,让后面的195师加快速度北来……”

命令刚下达,参谋长又转身回来了:“报告杜长官,敌军撤了。”

“撤了?”杜聿明感到不可思议,在听到肯定答复之后,他反而更加忧虑了。

原来,26日这天,黄克诚率领新四军3师来到了锦西的江家屯。

因为没有通工具,跟林彪联系不上,大家在那里干着急。

要换普通人,那就只能等待,或者摸索着往前走。

黄克诚善于应变,他上山用望远镜一看,发现了敌人,随即进行动员,向89师发动猛攻。

林彪

林彪这时候跟梁兴初在一起,听到枪声之后也下令猛攻敌人阵地。

两面夹击,蒋军猝不及防,也摸不清虚实,很快败下阵来。

但是林彪、梁兴初和黄克诚都不知道对方就在跟前,也不敢继续扩大战果,见好就收,突然撤军,杜聿明虚惊一场。

黄会师后,根据当前我军的状态,一致同意放弃跟敌人纠缠,撤向义县和阜新一带。

凛冽的寒风中,林彪对黄克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杜聿明这一箭之仇迟早要报。”

黄克诚说:“五年都要不了,我们就会跟杜聿明算这笔账。”

林彪和黄克诚在击溃敌人的情况下突然撤离,看起来可惜,其实也获利不小。

千家寨之战后,杜聿明摸不清我军虚实,在锦州滞留20多天,错失良机,给了我军休整、征兵和翻盘的机会。

仅仅过了两个月,1946年2月,在林彪和彭真的指挥下,黄克诚和梁兴初的3师和1师就以优势兵力在辽宁省法库县秀水河子包围了89师2个团,重创敌军

杜聿明得知之后大惊,林彪这个名字印象更加深刻

从此,二人的较量拉开了帷幕。

参考文献:

1.《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张文荣著 长征出版社

2.《四野战事全纪录》郭辉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