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往银行存1万,30年的本息够自己养老吗?看完心里有底了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逐渐重视养老问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2.4亿人。群体规模之大,同时在这个问题上还有预测表明,时间到2050年后,我国的老龄人口还会翻一番,达到4.8亿。
该如何解决日益加重的养老问题,许多人心中都没底。虽然有养老保障;虽然养老金的走向趋势一直保持着上涨;虽然自进入本世纪后,养老金已经连涨15个年头,但人群对于养老金的涨幅,仍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涝的涝死,旱的旱死,有人依靠养老金能让生活富足;有人依靠养老金能够过日子;从每月上万到每月几百,到手的养老金,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
那么,不依靠养老金,每年往银行存1万元,本息够自己养老吗?
以邮政银行一年定期2.25%的年利率作为计算单位,在本息复利30年后,投入的本金为30万,当中所产生的利息为13.1万,本息合计43.1万元。
在不考虑未来存款利率的前提下,30年后这笔钱再以目前利率为4%左右的大额存单,存入银行。即该笔存款每年产生17240元利息,每月均分下来约为1437元。每月1000多元的利息收益,够自己养老吗?
或许有人说,这样算利息太低了,同时每年存1万元的利率太低了,那我们以本息到20万后,利率为4%的大额存到为例:
每年定存一万元,在17年后,本息约为20.9万元,剩余13年以4%的年利率计算。在剩余的13年内,每年定的存加上原先所产生的本息,30年期间复利本息合计为52.1万元。该笔资金再以4%的利率存入,每年产生的利息为20840元,按月份均分约为:每月1737元。
在不动本金的情况下,这笔利息够养老吗?以当前的现状来说,可以养老,但需要按区域来分配。比如在农村,这笔钱足够解决生活支出,同时在有50多万本金作为后盾的情况下,足以应付医疗问题。但是在三四线城市中生活,这笔钱明显收不抵出,而在消费层次更高的一二线城市中,在此养老就算有50多万存款,明显也经不住生活支出消耗。
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持续贬值,这意味30年后的50万,其购买力是远不及现在的。时间是天底下最厉害的“小偷”,不管你积累多少了财富,都会被通货膨胀变为过去式。
就比如上个世纪的“万元户”一样,那时这种人群被称为“富人”;而现在有一万存款的人群很多,他们称不上富只能算穷。因为以目前的收入而言,1万元或许只是几个月、一个月、半个月的工资而已。
再从养老本质上的需求来看,最基本的就是资金安全,然后就是财富跟上通货膨胀,最后就是资金取用方便。养老需求的三要素,银行存款只能满足资金的安全,利率跟不上通胀,取用并不方便。所以,想要通过少量的定期存储来达到养老目标,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方向。
而从各个角度对比下来,养老保险各方面都要优于银行存款。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老保险的计算方式是与社会的平均工资挂钩的,这也意味着通胀在它面前起到的影响并不大。虽然,到手的养老金有高有低,但那也是别人前期在养老保险上有较大的投入。
所以,从整体的大环境中看下来,弃缴养老保险靠存款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推荐。对于未来的生活,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未雨绸缪,如果自己在经济上有能力,可以缴纳养老保险的同时,将长期定存所产生的复利功能利用起来,双份的“保险”,也能让老年生活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