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激扬 广东新农人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青春激扬,青年才俊奔赴乡村。“90后”加速投入“三农”事业,海归、高学历、创二代……这些原本属于大都市的青年大踏步走进乡村的广阔天地,成为时代为之喝彩的新农人。
今年,广东省共选举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69名,其中农业农村领域代表至少有15名。陈慧、廖志略、谢汝鹏、沈燕芬等,他们年轻、有知识、事业有成——登上《财富》杂志、联农带农数千、统领合作联社、拥有高端农产品品牌……他们是时代弄潮儿,他们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农业强省建设。
有数据显示,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农人在广东达1.1万人,排名全国第二。南方农村报陆续采访了100多名广东新农人,试图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这一群体。5月4日,《兴农力量 时代担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百名新农人影像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展览馆展出。
顺流逆流▶▷
兴农路上逐梦人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既是溯流而上也是顺势而为:一方面,城市相对于乡村,在人才发展环境与前景上,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乡村广阔、人才稀缺,下乡能更快出新出彩。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现广州南方学院)毕业的城里姑娘陈慧,从2013年到肇庆市德庆县给创业种德庆贡柑的父亲搭把手,到2015年成立肇庆市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再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用了10年。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毕业的农村小伙廖志略,从2015年回乡种植化橘红,到2017年成立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上千村民一起激活化橘红产业,再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用了8年。
南昌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谢汝鹏,从2016年回乡办蛋鸡养殖场,到拥有华南高端鸡蛋品牌“小生花蛋”,再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用了7年。
毕业于深圳大学的都市白领沈燕芬,从2020年返乡帮父亲打理农机合作社,到2022年牵头成立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任理事长,再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用了3年。
三个“90后”、一个“80后”,十年,他们抓住了乡村振兴的风口;十年,他们创新创业的成效在提速。他们既是城镇化的逆行者,又是乡村振兴大势的顺应者。
南方农村报于今年初对来自广东21个地市105名新农人代表进行访问,分析10年里广东新农人返乡潮流变化发现:“80后”“90后”是新农人绝对主力——“80后”占比45.7%,“90后”占比34%;高学历人才开始归心农业——大学专科占比44.7%,大学本科占比27.7%,其中不乏海归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
十年大浪淘沙。时间锤炼出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力量,他们证明了去农村做农业、当农民与到城市当白领、拼梦想并无差别。
广东润生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灵涛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生,2011年去土壤板结的深汕合作区天子山脚下开荒,如今2300亩园区果蔬种植及代销周边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农特产,年营收6000万元。
位于云浮罗定市的广东梦之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柏铭,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高材生,十年里遭遇风投撤资、山火肆虐、周转困难……硬是把启动资金5000元滚到年流水资金2000多万元,200亩鸡场扩大为2500亩。
广东天菜农业有限公司三位联合创始人罗伟特、谭慧敏、梁立锋都是香港人,均毕业于香港高校,从零启动资金、无办公场地,到自投8000平方米智慧大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筚路蓝缕迄今六载。
有数据指出,当前我国流向城市的人口依然是回流乡村的9倍,但是这弥足珍贵的10%,正是乡村振兴力量。尤其喜人的是,年轻人返乡入乡得到支持。南方农村报的调查显示,与家人一起创业的新农人及与朋友或其他伙伴联合创业的新农人各占一半。友好的环境及同行者越来越多,茂名市高州的“荔枝天团”、肇庆市新农人“八城寻八味·十万厨师推肇味”、湛江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韶关市培树“善美韶农”数商兴农尖兵……广东新农人圈子的广泛形成,也为新农人走向更大的舞台提供条件。
硕士毕业于美国博恩特帕克大学、在广州从化及韶关新丰都开有农场的“95后”潘伟敏锐地指出,新农人圈子的形成,意味着新农人的上升渠道打开。
正在崛起的新农人群体,在时代滔滔大潮中,敢做农业梦。
亦城亦乡▶▷
推进融合新力量
南方农村报调查发现,虽然当下新农人与家人住村依然普遍,但家人或小孩住镇(县)上的越来越多,携家人一起住镇(县)上的也不少。尤其在粤东粤西粤北创新创业的新农人,他们更倾向于把家安在珠三角,自己“两头跑”。
香港人余威,2015年接手父亲在肇庆市的茶园后,开始往来于香港、肇庆两地;安家佛山后,开始佛山肇庆两地通勤。海归张彬宏,2017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后回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村开起了有机农场,还承接华南农业大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退役军人黄俊佳、黄佳龙,在“陆空兄弟”抖音带货稳定后,在揭阳市榕城区注册公司,租下三层楼办公,把家人、亲人接来城里,兄弟俩则城乡两头跑。陈灵涛安家于深圳市南山区,自己常驻天子山;“00后”植保无人机飞手陈昊,则开着车在清远、韶关一带跑村,无论白天黑夜,风雨兼程。
新农人耕耘乡村产业,创造多元生活。如果说他们亦农亦商的工作状态、亦城亦乡的生活方式,增进城乡沟通交流,在城乡二元刻板印象之外重构着社会对农村生活的想象,那么由他们推动创造的农业新业态,则是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新锐经济力量。
深耕桃花农旅的谢明光,2003年由开农资店转投鹰嘴蜜桃种植,一直紧跟河源市连平县鹰嘴蜜桃产业发展进程。合作社成为连平县鹰嘴蜜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以后,他敏锐地抓住春天桃花盛景打造桃花风光摄影园,“做农旅最终还是为了打品牌,让我们连平的鹰嘴蜜桃品牌越来越有名、产业越做越强大”。
抖音荔枝大王陈小敏,2018年辞去教职返乡,从种荔枝、卖荔枝,到如今一心扑在荔枝电商上,实现荔枝线上销量倍增。2022年荔枝季,陈小敏在抖音商城1个月卖了6万件荔枝,在平台荔枝销售榜单排名第一,成为玩转数字农业的新荔农。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21年广东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位列全国首位。近五年来,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现代市场理念、有电商操作能力的新型农民。
今年2月,陈慧的东璞农业终于打通了贡柑的跨境电商销路,成功签下迪拜、泰国出口订单。徐闻县诺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如约,不但将徐闻菠萝卖到了中亚、俄罗斯,5月他还将携多个徐闻菠萝(徐闻凤梨)品种参加意大利果蔬展览会。
南方农村报调查发现,新农人正积极融入乡村社会——住村新农人超一半在老家,即便不是本村人,也与当地村民来往密切。无论经济联系还是生活来往,新农人扎根农村,成为重构乡村社会的重要分子。
养山鸡之初,为尽快从村民手里收齐政府包给他的山地,张柏铭送鸡苗、送技术、帮忙卖,慢慢打消村民的消极情绪,还达成了山鸡养殖的订单合作,“钱和尊重都齐了,村民自然支持”。构建魔芋产业,必须争取村民和村集体的支持,曾任京东华南区副总裁的尹红元在清远市佛冈县注册公司后,承包1500亩地先种,7个月后撂荒地里长出地头价4元一斤的魔芋,吸引村民、村集体跟上来,“因为农民看到有钱赚!”倪晓榕的潮州市建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强化联农带农协议,政府出资100万元支持产业园建设,作为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倪晓榕的公司要在接下来的10年里折股量化,逐年返红支持村集体经济壮大。
清流活水▶▷
振兴大潮不停息
15年前,南方农村报曾发起“我心目中的新农村”征文,收到9000余篇全国来稿,投稿者有全国人大代表、学者、作家,也有朴素的老农。在来稿中,和城市一样便捷的农村生活是被描述得最多的内容,这其中饱含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心理诉求。
“十三五”规划以来,无论城乡大环境,还是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广东都在为新农人展翅高飞加油。这里有中国最发达的都市群,意味着农业超级市场;这里铺开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出台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这里发起了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粤字号”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里开创了乡村工匠职称评定先河,农业人才职业上升渠道进一步通畅;这里开展了广泛的农机轻骑兵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班,为农业强省建设夯实基础;这里擂响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剑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南方农村报收到了新农人对广东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正反馈,产业政策、品牌推广、各类补贴、资金、培训……让新农人普遍收获富有成效的帮助,为新农人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提供了良好土壤。
为支持罗伟特、谭慧敏、梁立锋创业,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不仅免费提供400平方米大棚,还代为申请5万元“市长机动资金”。韶关市新丰县在用地、设施大棚、智能系统、农机设备等方面按比例与实施主体企业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潘伟的蔬东坡有机农场因此具备了扩大产能的基础;黄俊佳、黄佳龙创业之初,揭阳市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对公司定位、发展规划、办公场所、注册登记、运营管理等给予全程指导。
纵观广东全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乡村活力正在焕发,珠三角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令人欣喜。南方农村报调研发现,三分之二新农人在粤东粤西粤北创业,近一半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兼营多种业态、从事农产品加工者不在少数;从事传统业态者是新业态者的6倍,大部分均属当地主导产业。
新农人躬耕事业的同时,通过新思维新理念、岗位及技术提供,持续为当地产业创造贡献。
首批2300亩柑苗栽种下去时,毕业于美国福克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邓迪方就想好了,要拿到销售定价权保利润,于是她施玫瑰花瓣配制的有机肥,提早取好品牌名“玫瑰柑”。今年是玫瑰柑畅销第六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她的柑园带动农民就业近万人次,户均年增收2万元。新丰县小正新绿缘蔬菜农民合作社的莫小可根据市场需求与社员签下蔬菜订单。如今除了145户社员,合作社还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发展订单蔬菜,合作社年产值4000万元。
像邓迪方、莫小可这样的农创状元在全省各地涌现,是县域农业支柱产业的中坚力量。南方农村报的调研报告显示,年营收1500万元以上的新农人农企占比最多,达36.2%,500万—1500万元之间占比27.6%;岗位方面,用工人数10—50人的新农人农企占比42.6%,100—500人的占比11.7%;而联农带农100—500人的新农人农企多达33%,500人以上紧随其后,占31.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曾表示,新农人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最终要体现在产业振兴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这些事实恰好印证新农人对广东省乡村社会经济的贡献,新农人群体的壮大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