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皇上请弟弟吃饭,倒杯毒酒说:祝弟弟活千岁,弟弟一句话保住了命

来源:史说新语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3-22

“皇家不造,京室陨颠。”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就足足占了两千多年。

当然,在这两千多年里,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同时也历经了无数代的帝王统治。

但其中更不缺乏皇室父子之间,或者父兄之间、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篡位谋杀等等。

而这一切起因无一不是为了权势,为了能够拥有国家的这一片大好河山。

但是,古今中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一位贤主明君。更多的是身居高位,担心自己地位不保。

这一旦拥有这样的顾虑,那么对于那些能够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必然也会选择舍弃。

历史就曾有过皇上请弟弟吃饭,并且还倒了一杯毒酒,接着对弟弟说到:祝弟弟活千岁。

可想而知,此时的弟弟的何等的如坐针毡。但好在弟弟一句话保住了命。

那么,这个皇帝弟弟究竟对皇帝说了什么话呢?这位皇帝又是谁呢?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便是这位皇帝哥哥。据史料记载,李昪的出身并不高贵。

这里所说的出身不高贵,并不是说他不是先帝的长子,或者说他母亲不得先帝宠爱等等。

而是指他压根就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出身,甚至还是先帝的养子。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李昪六岁之时,他的父母就在战乱中消失了。

于是,李昪就被他的伯父带到了身边。由于家园被战火所毁,李昪便同伯父辗转来到了濠州。

可是,不幸的是在公元895年,吴太祖杨行密攻打了濠州。

在战火纷飞之中,杨行密看到了流落在濠州街头的李昪,心软便收了他作为义子。

但是,杨行密的亲生儿子们却容不下李昪。

于是 杨行密为了保全李昪,便将他托付给了自己的手下徐温。

徐温是一个具有才华能力的人,他也将李昪收养为自己的义子,并且为他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虽然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波折,但是却依旧天资聪颖。

并且在义父的影响之下,他不仅热爱读书,还擅长骑射,从而也深受徐温的喜爱。

不久,杨行密在得到部分势力之后,便成为了南吴的开国之君。可惜,他在位没多久就病逝了。

在杨行密眼中,自己的这群儿子们都并没有治国的能力。于是,便将军国大权交给了徐温掌控。

而徐温在得到权利之后,一方面开始打压与自己作对的人,一方面也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其中,最有能力的莫过于他的义子徐知诰。

徐知诰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替百姓分忧,很快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从而推翻了南吴的统治,建立了南朝。

除此之外,他还恢复了自己原本的姓名李昪。

虽然李昪自己已经当上了皇帝,但是自己义父的亲生儿子徐知询,一直是自己的弟弟。

这无疑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的存在,这叫他怎能不有所忌惮?

徐知询说了什么保住了命

李昪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这个对自己有所威胁的弟弟。

直到一次宴会,李昪一直亲自宴请了徐知询,并且还亲手为他倒酒。

其实,李昪这样的反常举动,已经引起了徐知询的注意,并开始对他产生怀疑。

从古至今,“狡兔死,良狗烹”的故事比比皆是,更何况出现在兄弟之间,况且两人还并非血亲兄弟。

徐知询自知这是一场鸿门宴,而自己的生杀也就在李昪的一念之间。

他深知,皇帝赐酒,哪怕是毒酒也不能推辞。

于是 当李昪举起酒杯,对着他笑着说到“祝弟弟活到千岁。”

徐知询即使内心慌乱,也要镇定自若的做出正确的回应。

他接过李昪递过来的酒,便将其一分为二,举起其中一杯递回给了李昪。

与此同时,他言语恳切的回应到“我愿与哥哥各分五百年”。

此话一出,也顿时打消了李昪想要杀害徐知询的念头,并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依旧善待着徐知询。

其实,当李昪对徐知询说出那句话时,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李昪在试探徐知询。

况且,“千岁万岁”这样的祝愿,一般都是对君王所说。

李昪这样说,不就明摆着要知道徐知询是否对自己存有二心。

若是有,那刚好一杯毒酒就将问题解决,若是没有,那么李昪依旧还认徐知询这个弟弟。

可想而知,这一切不仅仅是在李昪的决策之间。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徐知询如何回复这个问题,才能将主要矛盾所化解。

显然,徐知询不愧是徐温的儿子,自然也是具有一定学问和语言天赋的。

仅仅用了这几个字的答复,不仅向李昪表明自己对他的忠心,并且还提醒李昪,自己时刻不忘是他的弟弟这个身份。

可想而知,从这字里行间之中,一语双关。若不是徐知询有着这样的能力,李昪又何苦对他产生戒备。

但是,好在徐知询通过自己的机智化解了这一场厮杀,也为后人留下了这段鲜少有人知晓的历史故事。

权利与亲情

自古以来 有多少在权利的漩涡之中,迷失了自己,还丢失了亲情。

有人曾解读到,为什么古代的帝王会自称自己为“孤”。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还象征着皇权的强大。

同时,这个自称,也是帝王自嘲自己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之感。

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而相比起帝王家,更为冰冷的确实帝王的心。

试想一下,若是一个在处理问题上,总是被情感所困扰,总是因为心软优柔寡断。

那必然不会有长久的治理。那么,帝王就必须要舍弃情感,冷漠无情吗?

显然不是。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帝王作为一国表率,更需要的是一种杀伐果断的气势,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

然而,历史之中,能够做到这样地步的帝王实属不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吧。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