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任方镇持剑御胡,内涉中枢挥斥方遒,温忠武堪称东晋第一流
温峤好赌,曾常年混迹于扬州、淮中一带与商人们赌博,每次都输得一干二净不说,还得让好友庾亮带钱赎人。温峤还有骗婚之嫌,装作为堂妹寻得一良人,结果却是自己笑纳。不过瑕不掩瑜,没人想到这样一位浪子竟在晋朝危难之际撑起半壁江山,“不是温忠武,谁堪第一流”,东晋第一忠臣温峤又是如何挽狂澜于既倒的呢?
一、卧虎从事,国难逆行
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是西晋河东太守温襜之子,司徒温羡之侄。温羡兄弟六人都闻名于世,号称“六龙”,温峤在家庭的影响下成长为了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
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晋朝的野心家们层出不穷,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为避战火,温峤多次拒绝州郡征辟,直到局势越发明朗,温峤才接受司隶校尉的征辟,任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之责,更是有权弹劾公卿贵戚,可谓位高权重。温峤所任的都官从事是司隶校尉的左右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十七岁的他一上任就弹劾名士庾敳聚敛巨财,此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作为令温峤名声大噪。
虽然西晋最后由东海王司马越掌控,但明眼人都知道八王之乱已经使得中原凋零,边境异族兴起。为了扩张势力,司马越派名将刘琨出镇并州,刘琨则把自己很喜爱的内侄温峤带上,在晋阳城中努力经营,他们成为了晋朝在北方的少数几个存留抵抗势力之一。
就在司马王室南迁偏安之际,温峤在北方目睹了匈奴铁骑的暴行,他下定决心要再次驱逐这次蹂躏中原的异族。建兴元年(313),刘琨进拜大将军,任命温峤为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数年在前线作战的温峤屡建奇功,被刘琨视为谋主。
然而缺少了晋王朝支持的温峤等人在晋阳独木难支,尤其是刘琨在对石勒的作战中还中伏大败,丢失并州。不得已,温峤随刘琨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不过由于段部鲜卑内斗,段匹磾堂弟段末杯击败段匹磾自任单于,还秘密邀请刘琨共击段匹磾,可惜事情泄露,刘琨冤死。
二、南下归晋,允文允武
在刘琨被害之前,温峤就与他分别了。当时正值司马睿举众南迁建立东晋,由于司马睿只称晋王,并未称帝,温峤带着刘琨的劝进表奏来到建康,“具陈琨忠诚,志在效节,因说社稷无主,天人系望,辞旨慷慨”。温峤不仅在东晋朝堂上大放异彩,还得到名士王导、周顗、庾亮、桓彝等人的竞相追捧交好。
然而温峤并不想偏安南方,他屡次请求返回幽州向刘琨复命,但都未获允准,当他再次得到刘琨的消息时,竟是他的死讯。太兴元年(318),司马睿正式称帝,史称晋元帝,不过刘琨却死了,无法北归的温峤只得接受这个事实,不过依然不停地上书请求褒奖追赠刘琨,斩杀段匹磾,但都没有结果。
温峤不仅得到晋元帝的喜爱,也被晋明帝视作股肱。在晋明帝还是太子时,温峤就以太子中庶子之职伴其左右,两人引为布衣之交。永昌元年(322),大将军王敦虽然以“清君侧”之名向建康出发,但他的祸心昭然若揭,“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猖狂的王敦不把朝廷当回事了。
就在王敦欲以不孝之名废黜聪慧有谋的太子司马绍,以图取代晋室时,温峤站出来与王敦对峙,“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以礼观之,可称为孝矣”,力挺太子的同时也是暗嘲王敦。温峤的强势反击帮助司马绍顺利登基,不过王敦依然是东晋朝堂的心头大患。为了除去这个大敌,温峤以身饲虎,逐步获取王敦的信任。
王敦年龄大了,眼见晋明帝羽翼渐丰,打算再次出兵,废帝自立。温峤假意迎合王敦,劝他亲自选择守备京师的丹阳尹,并提名王敦的心腹钱凤。此前,温峤就刻意交好钱凤,于是钱凤投桃报李,推辞让温峤担任,温峤顺理成章被任命为丹阳尹。回到建康的温峤立刻将王敦的谋划与虚实尽数禀告给晋明帝,并与晋明帝一起筹备战事。
得知温峤一去不返后,王敦大怒,于是他再次起兵,并扬言要亲自拔掉温峤的舌头。晋明帝任命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对抗王敦。早年在北方入伍打仗的温峤可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指挥下,本来占据人数优势的王敦军却不得前进,温峤又亲自率兵奇袭,挫败王敦军的气焰,加上王敦本人重病身亡,大军各自为政,最终王敦之乱被平定。
三、再平动乱,年命不永
太宁三年(325),本是风雨飘摇的东晋再度传出噩耗,晋明帝司马绍英年早逝,年仅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登临帝位,是为晋成帝,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大臣王导、庾亮共同参辅朝政。中央羸弱,地方强盛,征西将军陶侃因为镇守荆州而先后被王导、庾亮忌惮,为了约束陶侃,温峤授命坐镇江州。
由于庾亮急切想要解决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武将,导致东晋再度大乱,冠军将军苏峻以讨伐庾亮的名义率领精兵攻入建康,挟持晋成帝,控制朝政,庾亮则投奔温峤,两人互相约定起兵平反。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温峤建议庾亮向陶侃请罪,并推举后者为盟主。
虽然联军在温峤的号召下越发壮大,但将领们心不齐,导致联军败多胜少,甚至陶侃还责备温峤把自己拉入火海,扬言要退兵回荆州。“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
陶侃是深明大义之人,在听到温峤这番壮志豪言后为之动容,一改之前的怯懦。眼见盟主奋起,温峤又加大力度,建行庙,设坛场,告皇天后土祖宗之灵,三军振奋,一鼓作气击败了苏峻。然而此战结束后没多久,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官散骑常侍,进爵始安郡公的温峤就去世,终年四十二岁。
“诸臣中亦惟温峤有英略,而峤又不永年,有以知晋祚之不长”,东晋之幸,在有王导、温峤等忠于中央的大臣,然而其畸形的政治格局和崛起的异族导致内忧外患。不过能在数次动乱中扶持着东晋不倒,居功不傲的温峤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东晋第一流”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