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重庆老农报案:26年前我曾挖出一具遗体,可能是位女烈士
1949年夏天,重庆歌乐山下了一场大雨。暴雨过后,当地一名农民在锄地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具戴着手铐的女性遗骸。
因为当时时局动乱,农民不敢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一直到1975年,这位农民突然看到当地政府对渣滓洞、白公馆等地区残害革命烈士的新闻报道,突然想起来26年前看到的这具遗体可能也是一位烈士的,就赶紧报警。
警方联系了烈士陵园的专家,请专家将部分遗骸取出,并且进行了骨骼鉴定。
20年前在歌乐山牺牲的、还未找到遗骸的烈士还有不少,不过根据当年特务的口供,专家们认为这可能就是烈士杨汉秀的遗骸。
当地政府立刻联系上了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母亲遗骸的杨继业。
杨汉秀和儿女们合影
杨汉秀牺牲的时候杨继业还很小,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烈士子女。
一直到小时候一天和邻居小孩玩耍的时候发生了矛盾,邻居的孩子们脱口而出:“你是抱养的娃。”
杨继业一下子就愣住了,养父母对她犹如亲生一样的,她怎么可能是别人不要的孩子呢?
杨继业刚开始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她安慰自己这一定是这些孩子为了打击她而编造的谎言。
但从此以后,邻居的孩子们总是会用这样的话来攻击杨继业,但他们不会用这种话来攻击别人。
杨继业不得不相信,他们说的其实是真的。
这个可怜的烈士遗孤就这样在极度屈辱和自卑之中度过了童年,就是因为生怕别人揭她的短,做什么事情都忍让着,尽量不和别人发生争执。
她不敢问养母那个“抛弃”她的生母是谁,不想因为一个深藏在内心的疑问打破家里的平静和和睦,所以她一直装作开朗又活泼的样子,却在晚上一个人偷偷落泪。
一直到1961年,杨继业小学毕业之前,老师拿出履历表给她,让她在烈属一栏填上,她才惊醒,原来自己是烈士的子女。
她心中五味俱杂,高兴的是,她并不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难过的是,她再也看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
后来杨继业才知道,原来老师们、邻居、学校、派出所都知道她的身世,只是之前觉得杨继业年纪还小,一直瞒着她。
知道母亲是烈士之后,杨继业曾经偷偷跑到烈士陵园去找妈妈的名字,当时杨继业看到的资料上写着妈妈的名字叫“杨益秀”,但是没有找到。
家人当时还没有告诉她,母亲的遗骸其实一直都没有找到,组织上一直以为杨汉秀的遗体已经被渣滓洞的那场大火烧毁了。
后来看完了小说《红岩》,杨继业才知道母亲遭受了多大的苦难,更想要弄清楚母亲的过去,于是杨继业一有空就去渣滓洞寻找线索。
而因为地下斗争的特殊性,养父母对杨汉秀的信息知道的也很少,只是很确定杨汉秀是军阀杨森的侄女。
杨继业长大成人后,曾经在渠县、成都等母亲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四处寻找母亲的线索。
杨汉秀生前的朋友和战友在看到杨继业的时候都非常高兴,因为杨继业长得很像母亲,就连走路的姿势都很像。
杨继业也终于在母亲的好友那里看到了母亲真实的照片,所有人对杨继业都非常关心,但对于妈妈遗体究竟在哪里,他们也爱莫能助。
杨汉秀
杨继业一次次怀揣着希望出发,又一次次失望而归。
而这次,母亲的遗骸终于被找到,这段曾经尘封的女地下党英雄的战斗史,也终将被世人所知晓。
杨汉秀,又名杨稚华、杨俊、吴铭。1913年出生于四川广安的一个地主家庭之中,杨汉秀的大伯父杨森是四川的军阀,而父亲杨懋修曾任川军的师长。
杨家是渠县、广安一代有名的土豪,杨汉秀在杨家的儿女们之中年纪较大,而且聪明乖巧,很受长辈的疼爱,是乡邻和同学们心中的“杨大小姐”。
她原本可以和很多富家小姐一样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双耳不闻窗外事,成年后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给富家子弟,但杨汉秀不同,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要改变国家的命运。
杨汉秀不想要做什么大小姐,她常常在家中舞剑,梦想是成为秋瑾那样的奇女子。
1926年9月,英国军舰炮击万县城,杨汉秀正在万县城念书,目睹了英军的暴行,从此后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之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任第二十军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的朱德被派遣住在杨森总部。
年仅13岁的杨汉秀有幸和朱德相识,亲切地喊他伯伯,她常常坐在角落听着朱德和杨森之间的争论和对话,自此开始接受了革命的新思想和新思潮。
1934年,家人开始为杨汉秀张罗婚事,杨汉秀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坚决不向包办婚姻屈服。
她和家境贫寒的渠县小学教员赵致相爱,顶着巨大的压力和赵致结婚,夫妇俩一同前往上海读书。
婚后第三年,抗战爆发,正是国家危难之际,赵致也因病离开了人世,杨汉秀一个人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
即便遭受了这样的打击,杨汉秀依旧在为革命事业拼搏着,她向往着延安,想要去那里参加抗日斗争。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首诗激励着无数一心抗日就往的爱国青年。
但杨汉秀比较特殊,她的伯伯是军阀,父亲又是国军军官,而她梦想的革命圣地却是延安。
她联系上了地下党员朱挹清,朱挹清安排她在成都的《星芒报》报社做校对工作,她对朱挹清说:“真理在何处,为我所知。无论杨家铁门或四川剑门,岂能锁囚于我?!纵然是爬,也定去延安!”
身边的年轻同志们都收到了前往延安的通知,一批接着一批出发了,但杨汉秀依旧没有。
就连朱挹清老师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你怎么把这样一个豪绅地主家的小姐给介绍进来了。”
朱挹清一直在强调,杨汉秀是可靠的革命者。杨汉秀盼望着能够再见朱德,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得知朱德伯伯现在已经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正率领着部队在敌后作战。
杨汉秀非常高兴,也更加坚定了她前往延安的决心。
1940年春,朱挹清交给了杨汉秀一封推荐信,她开始向着延安迈进。
路过宝鸡的时候,她被国民党部队所阻挠,只得改道山西,冲破了国民党特务和军警的防线,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终于到达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七贤庄。
这一条路到底有多艰难?让一个弱女子从春天走到了冬天。
朱德刚刚见到杨汉秀的时候就认出了她,他们已经阔别14年,朱德非常高兴,立马上前和她握手。
杨汉秀在延安
杨汉秀向朱德表示,她要脱离那样的家庭,她一定要去延安。
朱德笑着开玩笑:“你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啊,咱们延安的生活特别辛苦。”
杨汉秀的态度很坚定:“我决心做军阀和地主家的叛逆者,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我就是无名无姓也绝不姓杨!”
朱德大加赞赏:“照你说的,无名无姓就无名无姓吧,就叫吴铭。”
杨汉秀是出身地主豪绅家庭没错,但她的信念已经从这近一年的长途跋涉之中考验出来,朱德答应回陕北时一定带着杨汉秀一起走。
杨汉秀将名字改成吴铭,进入了延安女子大学第七班学习,后转入了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第四期学习,毕业后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
朱德一直关注着杨汉秀的进步和成长,在他的关心之下,杨汉秀于1942年3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德曾经在延安枣园两次接见杨汉秀,给予她很大的鼓舞。
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正在延安的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王维舟将杨汉秀介绍给周恩来。
1946年初,杨汉秀随周恩来副主席乘坐飞机前往重庆,周恩来希望她以侄女的身份做杨森的统战工作。
可是没想到国民党破坏了停战协定,杨汉秀刚刚从飞机下来就遭到了特务的监视。
延安
在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杨汉秀就住了一个晚上,为了她的安全考虑,组织让她转到渠县农村继续地下工作。
杨汉秀一直积极从事着革命活动,也被渠县的伪警察怀疑,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之下将她抓捕,送到了成都关押。
但杨汉秀是杨森的侄女,在没有其他真凭实据的情况之下,他们也不敢动她,最后也只能将她释放。
杨汉秀并没有因为一次被捕而心生退缩或者恐惧,她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
她回到了乡下老家,从两个哥哥的手中夺回了被她霸占的田产。她对家人说要开歌舞厅和做生意,将大量田产变卖,随后暗中购买着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给地下党领导的起义聚集点送去。
她对家人说要去山上绘画写生,实际上是去勘察地形,描绘火力部署的草图,为共产党的武装暴动做好准备。
她冒着危险,在重庆和渠县之间筹集枪支和活动经费,要知道她已经是特务关注的重点了,做这些等于在刀尖上战斗。
1948年9月,杨汉秀第二次被捕。
刚刚被关进狱中的杨汉秀还会得到特殊照顾,她可以在司令部院内随意行走,难友们一眼就能看出她身份不一般,刚开始都没人敢和她搭话。
她看出难友们对她很防备,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我们都是一样的人,被敌人关押在这里。只不过,我比你们特殊一点,因为我的伯父是重庆市市长杨森,他要我和共产党脱离关系,我拒绝了,所以被关在这里,特务们畏惧我,又怕我出麻烦,所以对我的关押就宽松了很多,我还可以去看我的大伯父杨森。”
所有人都显得很惊讶。杨森仇视共产党人,是屠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他的亲侄女怎么可能是共产党?
渣滓洞的审讯室
“呀,你是杨家大小姐啊!
所有人又紧张又谨慎,有的人直接低下头来,杨汉秀语气柔和:“别叫我什么杨家大小姐,大家就叫我杨汉秀吧。”
杨汉秀出去之后,难友们的心情都很复杂,他们和杨汉秀相处时间并不长,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
突然有一天,杨汉秀给饥肠辘辘的大伙们带来了水和食物,鼓励着大家好好活下去:“吃饱了,好干革命工作。”
大家原本还有一些顾忌,看到杨汉秀诚恳的眼神,最后都拿起来狼吞虎咽。
杨汉秀终于笑了:“这才像革命同志嘛!”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她视死如归,不会对敌人屈服,常常在狱中开联欢会,唱歌和跳舞,看守们气得发疯。
杨汉秀对守卫根本不惧怕,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向难友们讲述革命的形式,鼓励大家坚定必胜的信念,等待着重庆的解放。
几天之内,杨汉秀就和大家熟悉了,而特务们却要将其他人一起转移到渣滓洞监狱里面去。
杨汉秀强烈要求将他们留下来吃个午饭再走,看守们根本拿杨汉秀没有办法,只能同意,还拿着杨汉秀的钱去买了好几样菜。
大家看着一桌子的菜肴都傻眼了,询问杨汉秀:“你最近已经为我们花了很多钱了,你哪儿来的那么多钱啊?”
杨汉秀苦笑说:“没什么,我们家有钱,我爸在我伯父那边做官,说钱不用愁,家中有几千亩田地,还有几条街道。这点算什么呢?不用担心,革命同志走到一块也不容易,来!大家好好吃一顿饭,算是我给各位送行吧。”
朱德
饭后,杨汉秀含着泪和大家告别:“你们先走,我过几天就来。”
当时大家都不能理解,杨汉秀作为杨森的侄女,有知识有文化,家里有钱有势,她为了什么要去闹革命呢?这些天多少人来劝杨汉秀啊,难友们都看在眼里。给钱,给官做,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杨汉秀都一一拒绝了。
杨汉秀被伯父责令再也不允许参加共产党的活动,杨森当时已经做好准备,打算将杨汉秀送到国外去念书,杨汉秀誓死抵抗。
想到这里,同志们对她更加敬佩,但她们始终希望杨汉秀能够好好活下去,不要真如她所说再一起关进渣滓洞来。
可杨汉秀果然还是来了。
渣滓洞中大部分难友并不认识杨汉秀,很多人都觉得她革命的动机不纯,在女牢里面,只有和之前相识的几位难友和她走得近。
有人当面指责杨汉秀:“你不是革命同志,你是国民党的女探子!”
对于狱中同志们的非议和误解,杨汉秀根本就不会生气,她每天都是积极而乐观的,她知道早晚有一天,同志们会理解她。
在狱中,她没事就会唱着《南泥湾》、《解放区的天》、《大刀进行曲》等等革命歌曲,她要以行动来证明自己是革命者。
她不忌讳谈论自己是杨家的子女,也会向大家说起自己是受周恩来、朱德的委派来争取杨森和共产党联合;也会说自己曾经变卖家产援助游击队抗日。
但狱中的同志们还是很忌惮杨汉秀,根本不会轻易和她说话。
后来,难友们看到两个阔太太来到渣滓洞,说是杨家的姨太太来看杨汉秀,杨汉秀回来之后把家里送给她的罐头、水果和肉全部拿过来和难友们分了。
杨森
这两个阔太太都是杨森的姨太太,她们几次三番来到渣滓洞劝杨汉秀,送来了大量的食物和衣物,只要杨汉秀松口,就可以马上回家。但杨汉秀不为所动。
后来,杨森还把杨汉秀的大儿子赵在民送过来,软化杨汉秀的信念。
孩子是母亲的软肋,杨汉秀看到儿子的那一瞬间泪流满面。
她抱着孩子说,打算做最后的诀别:“你不要怕,不要哭,妈不怕死,你也不要怕,妈妈死了,你要知道妈妈是国民党害死的,是为广大受苦受难的穷人的解放而死的。我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一位进步的‘革命青年’。”
杨家族人一直央求,给杨森施加压力,他不得不在1949年4月出面将杨汉秀保释出狱“治病”,被软禁在医院里。
杨汉秀在出狱之前知道了难友左绍英除了在狱中的小女儿之外,还有一个大女儿,现在就寄养在地下党员袁尊的家中。可现在袁尊也被关进了渣滓洞,孩子的境况很危险。
杨汉秀对左绍英保证,只要她能出去,就一定会把孩子找到,并且好好养起来。
杨汉秀想方设法从医院逃了出来,立马回到了广安,顺利找到了左绍英的女儿王凯。为了保护这个小姑娘,杨汉秀为她改名为李凯,交给了一位农民李自才照顾。
看着可爱的王凯,杨汉秀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儿女们。
因为参加革命,她不得不将儿子和大女儿安置在外婆那里,小女儿还不足两个月的时候就寄养在别人家中,请奶妈喂奶。
她很想念儿女,但一直到后来她牺牲,都没有见到小女儿一面。
重庆“九二火灾”,杨汉秀目睹了这人间惨剧,非常愤怒。刚刚逃出魔爪的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次惨案的真相,站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伯父杨森是这场火灾的制造者,揭露他反动的真面目:“你们就是想要将这个重大事件嫁祸给共产党!”
杨森的险恶用心被侄女一语道出,他恼羞成怒,将杨汉秀秘密逮捕关押。
杨森派人去劝杨汉秀,杨汉秀根本不予理睬,反而劝那些人能弃暗投明,不要执迷不悟。
她甚至在狱中大骂杨森中国民党反动派毒素太深,杨森又气又怕,再次将她抓进了渣滓洞里。
11月27日,就在重庆解放前三天,杨汉秀被秘密杀害,年仅37岁。
根据特务在1977年被捕后的交代,他们奉杨森的命令将杨汉秀秘密杀害,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一边开车一边在车内杀死了她,然后将遗体遗弃在歌乐山金刚坡一个废弃的碉堡之内。
重庆解放前,杨森为销毁迫害优秀共产党和爱国人士的证据,焚毁重庆朝天门
可在下车的时候,他们发现杨汉秀还有一口气,就又朝着她的身上开了几枪,还在她的身上压了一块重重的石板,随后才慌张地离开。
重庆解放之后,组织一直都在搜寻着杨汉秀的事迹,也在努力寻找着她的遗骸。
党中央一直惦念着杨汉秀,朱德曾经多次指示西南局的同志们一定要抓紧打听杨汉秀的下落,
她的儿女们都非常优秀,长子和姐姐都遵循母亲的医院,一个学建筑,一个学医,并且都加入了共产党,兄妹三人从未放弃过寻找妈妈。
没想到这一找就是26年,当地烈士林园和民政局的同志陪同着杨继业一同来到现场清理遗骨。
这是杨继业一生之中都难以忘记的一天,她寻找了二十多年年,妈妈牺牲的时候她才1岁半,而如今看到的只是母亲的遗骨。
在这一路上,杨继业都在心中默默念着:妈妈啊!你可知道你的女儿今天终于找到你了,就要看到你了,你再也不会一个人孤零零躺在荒郊野外了。妈妈你知道吗?你最最放心不下的小女儿,就要来到你的身边了。
根据当地老农所指的位置,杨继业和相关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用手寻找着,通过仔细辨认,才找到一些碎骨头。
1980年11月25日,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杨汉秀的遗骨安葬仪式隆重经举行。
时隔30多年,杨汉秀终于得以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