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爱给娃灌输这种观念的家长,通常是“无能”的,容易耽误娃的未来

来源:西红柿妈妈育儿 作者: 发布日期:2022-10-28

上周末公司组织团建,发生了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件事。同事小张离开酒店的时候,顺手拿走了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牙刷、拖鞋等用品,还借故找服务员,索要了两瓶矿泉水以及茶包。

我忍不住问小张:牙刷、拖鞋这种日用品,家里不是都有吗?何苦大老远把这些一次性用品搬回家?

小张一脸得色地向我炫耀:我爸妈教的“优良传统”,不管有用没用,不花钱的东西先带回家,等着派上用场的时候,就能节约不少钱。我没有反驳小张的理论,但瞬间想明白了,为什么小张在公司工作多年,人际关系一般,升迁机会也总是轮不到他。

这就是典型“金钱教育”失败的例子,父母潜移默化灌输的“节约理念”,在他脑海里扎根。即便是他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还是摆脱不了贪小便宜的心理。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更可悲的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语言表达、行为习惯,对孩子潜移默化所造成的影响。

★父母别再给孩子灌输以下金钱观念了,显得自己无能不说,还会耽误娃的未来

(一)爸妈挣钱不容易,节约点

跟我同住一个小区的璐璐妈,就是典型“爱哭穷”的代表。每当女儿表现出对某个物品的兴趣,璐璐妈就不厌其烦地提醒女儿:“别乱要东西了,我们家穷,爸妈赚钱都不容易。”

璐璐妈说,也不是买不起,只是不想女儿乱花钱。女儿小时候,见到什么就要什么,一不满足就大哭大闹。后来大一点,璐璐妈就用这个方法来对付女儿了。

璐璐妈炫耀:女儿很懂事,自从知道家庭条件不好、爸妈赚钱不容易后,什么东西都不敢再要了

但璐璐妈只见到了表面的成效,忘了这种“哭穷式教育”对女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原本活泼开朗的璐璐,变得很抗拒跟同龄孩子一块玩。

因为璐璐见到别人都穿得很漂亮,都有新玩具一起分享,而自己穿着二手衣,和她们无法产生共同话题。失去社交动力的璐璐,因此变得越来越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二)东西太贵了,不准要!

有一个做儿童游乐项目的朋友,闲聊中跟我谈过这样一种情况。她最尴尬的就是,孩子拼命央求家长,但是家长却被价格“吓退”,不管不顾孩子渴慕的眼神,干巴巴丢下一句话“太贵了,买不起”,然后拖着孩子直接走人。

价格高低来衡量是否消费的标准,这也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之一。虽说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消费选择权由家长决定无可厚非,但是处理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一定要多斟酌。比如:尽可能给孩子解释清楚,因为目前所付出的金钱,跟物品本身的价值不对等。价格偏高,所以不值得购买。

否则,孩子的理解力比较直接,他们很容易产生“好东西我不配拥有”的消极想法,从而让他们对金钱产生错误认知。

珍妮·艾里姆曾提出过一个教育理论——“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金钱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很多家庭都缺乏科学的方法,误把“哭穷”当作是引导孩子勤俭节约的“法宝”。屡次不爽,誓要让孩子花钱就产生愧疚心态才肯罢手。

但这些从小被哭穷式教育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是很难有出息的,父母哭穷式的教育终会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让他们对金钱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的表现。

① 沦为金钱的奴隶

从小到大,被父母有意、无意灌输缺钱的思想,这类孩子通常内心的安全感不足。即便是成年后,他们拥有了挣钱的能力,也不敢随便花钱,不停地存钱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心。

试问一下,这样的消费观念,他们如何能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如何能创造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最终,金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主人。

② 报复性消费

从小被哭穷的孩子,长大后还有另一种极端情况,那就是报复性消费。成年后,拥有经济自主权的他们,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全面爆发了,他们很容易疯狂地买买买,以此来弥补自己童年时候的缺失

任何事都是物极必反,不消费只存钱影响生活质量。只花费不存钱也行不通,一旦出现了任何意外或者变故,个人以及家庭的抗风险力为零。所以金钱教育是每个家庭,不能回避的话题。

★如何跟孩子讲金钱教育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金钱也是有“红色底线”。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劳动获得的金钱才是心安理得的,不义之财不可取,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金钱而做不法的勾当。

其次要学会理性消费,可以在孩子6岁左右,就给他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定期定量。孩子有自己特别想买的东西,只要不是法律规定的违禁品,建议家长都支持孩子去尝试。

如果孩子现有的零用钱不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存钱积累的方式去购买,而不能是通过哭闹等非理智方法来获取。

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做金钱的主人,理性消费、不攀比、不铺张,有计划、有结余,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