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当美“提线木偶”,德韩英需要“断线独立”,与华脱钩不现实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甚至在疫情持续和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的情况下,中德贸易仍然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对德国出口1417亿欧元,同比增长20.8%;而美国对德国出口仅721亿欧元,只有中国的一半。数据显示,德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性正不断增长。
中德贸易逐年火热,得益于前任总理默克尔的对华友好政策。默克尔执政初期,实施以价值观为主的外交战略,导致中德关系降至冰点;金融危机后,为了提振经济,默克尔才开始加强与华合作,并将中德关系发展为“全方位战略伙伴”。
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显然没有继承精华,反而重拾糟粕,放弃了与中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反而在多个问题上力求“政治正确”,采取迎合美国的策略。这也不难理解,从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出,正是中国对德出口份额挤占了美国的利益,才导致美国胁迫德国转变对华政策。
对华贸易政策将“不再幼稚”
近日,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表示,德国将在对华贸易上“不再幼稚”,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如果属实,德方的举措毫无逻辑、非常荒谬。
此前多家媒体称德国将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现在德国经济部坐实了这一说法,正采取系统性的措施,降低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本来德国就面临能源危机,现在又打算切断和中国的联系,这就相当于完全和东方世界“脱钩”,看不出来有任何好处,是一步彻头彻尾的烂棋。
在美国延续对华贸易战、并且采取敌视政策的大环境下,德国政府的想法可能是与中国的合作有风险,万一局势突变,德国的经济将受到重创,不如早做打算,在这种冷战氛围下,逐渐倒向美国。
具体来说,德国计划取消对华投资和出口担保、严密审查中企在欧投资项目、对华发起反倾销诉讼等等,充满着歧视和偏见,严重破坏市场公平。一旦德国落实这些政策,中德贸易额大概率会直线下降,带来的经济损失会直接反映在德国的GDP上。
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德国也有着发达国家的通病,那就是产业空心化,难以快速重整中下游产业链,失去中国市场就像失去俄罗斯的天然气一样,短期内难以接受。
从朔尔茨与普京通话的结果来看,普京仍然愿意为德国提供天然气,也有可能是德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来讨好美国,取舍也很简单,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命。
朔尔茨作出了选择,但德国人民未必肯买账。据悉,德国政府将否决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6500万欧元收购汉堡港某集装箱码头35%股份的交易。这件事本来在去年就谈好了,结果现在被柏林搅黄,德国企业对政府干预市场的举动普遍感到失望,直言“拒绝中国,将是灾难”。
实际上德国此前并没有阻止中国投资的相关规定,临时提出对中企进行审查只会损害德国政府和企业的公信力,给自己贴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标签。对此,朔尔茨明确表示,减少对华进口依赖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尽管会因此付出代价。
虽然德国政府对华政策变了,但在商言商,那么多德企也没有傻到直接放弃中国市场。化工巨头巴斯夫就计划投资700亿在中国建设工厂;大众新CEO奥博穆也公开表示将会继续留在中国,并增设了一家软件家公司。显然德国资本依然青睐中国市场,并不会轻易与中国脱钩。
无论怎么看,德国限制中企都无益于自身经济发展,对中德合作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执意设置贸易壁垒,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带头鼓吹与中国“脱钩”
德国改变对华政策主要还是美国威逼利诱的结果。自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就一直带头鼓吹对华“脱钩”,妄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例如希望苹果厂商从中国迁到东南亚或者印度,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结果当然是不可行的,在2021年苹果的200家供应商名单中,中国占了96家,不可能马上脱离中国在另一个国家独立生产。没办法,那就只能直接对相关方施压了,新机刚发布,美国就警告苹果不要与中国公司合作研发零配件,苹果股价应声下跌0.96%。
美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削弱中国的营商环境,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特朗普先喊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而拜登通过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真正开始吸引全球资本。但要注意,这只是为了满足美国的一己私利,可没有管盟友的死活,反而吸了盟友的血。
于是,日本本田宣布与韩国LG合资在美国开厂来生产锂离子电池,由于在美国开厂可以获得补贴,中资企业也不得不转移生产线,比如宁德时代已经赴美开厂造电池,否则将在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中国在金属原材料储备上也没有优势。比如锂矿受制于澳大利亚,镍矿印尼独大,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精炼和加工,如果外界不卖原矿石了,那就只能去国外开厂。
美国虽然给赴美办厂的公司相同的补贴,但仍是美国优先、区别对待的,比如规定只有美国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才能得到税收抵免,还没有来得及建厂投产的只能等到几年后了,在那之前,美国本土公司将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再比如特斯拉,在北美生产任何正负极材料都有10%的补贴,而中国在该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美国此举就是想把生产线从中国拽回美国。诸如此类的歧视性补贴数不胜数,很明显已经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对此韩国和欧盟已经准备提出诉讼。
拜登这个办法确实好,但很难成行。因为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积重难返,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想在朝夕之间挑战中国制造业龙头的地位根本不现实。
另外,美国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全球产业链的行径根本得不到资本的认可,美国的盟友根本不愿意与华脱钩,但很多国家也是被逼无奈。这种胁迫下达成的协议单方面有利于美国,但迟早会众叛亲离,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一旦被美国危害核心利益,即使是小弟也会翻脸。
多国跟风遭批,对华脱钩不现实
特别是韩国,此前美国强迫其加入“芯片四方联盟”,是否与中国“脱钩”的话题在韩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尹锡悦当局的想法是两不得罪、两边通吃,但更偏向于欧美市场,而韩国业内则普遍认为这种做法不对。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从这方面来看,作为近邻的韩国确实不应该脱离中国。如果非要与中国“脱钩”,韩国就得改变经济结构,完善自己的制造链,否则就是自讨苦吃。
美国的跟班国家基本都遭遇了和韩国类似的困境,再看看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英国。有消息称,帝国理工学院将关闭与中国航天航空机构合建的中航结构设计制造中心以及BIAM-帝国理工材料表征、加工及仿真中心。
这两家机构主要研究飞机制造和材料应用,助力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属于典型的敏感领域,因为可能用于军事方向,所以英国为了所谓“国家安全”,关停了研究所。学术上尚且如此,经济和政治上与中国搞脱钩的强度可想而知。
首先新任首相特拉斯就是个“反华斗士”,向来对中国内政妄加指责,将中国定性为“国家安全威胁”,经济上奉行排他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不同的都是竞争对手,与中国搞脱钩是既定方针。
实际上,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贸易国、第六大出口贸易国。2021年英国进口商品总额中有1/7来自中国,对华有着相当的依赖度。而现在英国负债超过2万亿英镑,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与中国做切割,绝对是耗子肯菜刀,死路一条。
政治上与中国为敌必然意味着经济上的脱钩,诸如英国、欧盟包括韩国这些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政治体,还是要谨慎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当“提线木偶”,而是需要“断线独立”,从本国根本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注定是损人不利己,没有好下场,等养肥了美国,自己的血也被吸得差不多了,最终将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