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丞相:我死后,将所有财宝放我棺前!儿子照做,子孙因此躲过一劫

来源:史说新语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9-01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或许在人小的时候是有真挚的感情的,但是长大了之后,利益就会充斥在人与社会中,这是人的天性,也是无可避免的。

今天要说的便是古代的党政。古代朝堂上,官员们为了争夺个人或者共同利益自行拉帮结派,并且对异己人士或团体进行攻击。在党争过程中,官员们要不胜利就会官位高升,甚至封侯拜相;要不失败被流放甚至身死拖累家人。

因此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人都会为自己乃至家人的身后事布置好,免得因为自己使得家人飞来横祸。

今天要讲的是唐朝的姚崇,他为官期间与一位叫做张说的官员有矛盾,当时的姚崇已至晚年,害怕自己身死后家人遭到张说的清算,便想到了一个换取家人安全的办法。

姚崇生平

姚崇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政治家。他和历史上大多数名人一样,年轻时性格洒脱,注重气节,并且练得一身好武艺。但姚崇读书较晚,二十岁之前姚崇心在武艺上,但年纪越来越大,他渐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二十岁之后才开始读书。

姚崇的政治出身很有意思。那年,武则天与高宗的长子李弘崩逝,被高宗追封为孝敬皇帝。姚崇正好是李弘的挽郎,他以此身份步入仕途。

姚崇历经武则天、睿宗和玄宗三朝,但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每一朝都能得到重用,在宰相位置上屹立不倒。

姚崇与魏知古

姚崇一生提拔了不少人,其中便有魏知古。魏知古是姚崇早年为相在外巡游时遇到的。当时的魏知古仅仅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吏,他虽人微言轻,但仍能秉持着善良、正直的秉性,这让姚崇颇为赏识,因此就提拔了魏知古。

魏知古也不负姚崇的提拔,最后官至参知政事,此职位的权利几乎和宰相一样大。按理说,魏知古叫姚崇一声“恩人”也不为过,但他俩最后也产生了过节。

原来姚崇的两个儿子认为魏知古官拜参知政事,一大半都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要不是父亲的提携,魏知古还在小破地方当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吏呢!

当时魏知古恰好在东都洛阳负责考核官员政绩、选举,姚崇的两个儿子就找到魏知古想让他帮忙“开绿灯”。一般求人办事应该态度恭敬些,他们倒好,有一种“我找你是瞧得起你”的态度,让魏知古不胜其烦。

因此魏知古回到长安后,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玄宗,玄宗第二天便召见了姚崇,想要试探一番他。

玄宗:“你的儿子现在是什么职位?才华怎么样?”姚崇一听,皇帝怎么会无缘无故地问起来我的儿子?心中警铃大作,但他眼珠一转,已计上心来。

姚崇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任职,他们没有什么大的才华,但是私欲很重。此番东都洛阳官员任选,他们一定会找魏知古走后门,不过具体消息我还没有收到。”

玄宗一听,姚崇的话不在他的计划之内,只得说到:“你是怎么猜到魏知古的?”姚崇:“魏知古是我提拔上来的,而我的儿子们认为是由于我的提拔,魏知古如今才在人前显贵的,所以会要求魏知古走后门。”

玄宗一听,对姚崇的疑虑也就打消了,反而对魏知古的忘恩负义厌恶不已,没多久就免除了他的参知政事一职。

从此一事中便可以看出姚崇有大智慧,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没有给儿子洗白,反而反向诱导玄宗,使得玄宗按照他的意愿做了决定!

姚崇与张说

不止与魏知古有矛盾,姚崇与另一个宰相张说,由于政见不和,二人也是经常说到激动处,甚至会在皇帝面前动起手来。因此二人关系十分紧张。

张说此人七窍玲珑心,善与人打交道,因此常常联合他的朋友们弹劾姚崇。姚崇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次上完朝,姚崇故意走在众人后面,还慢吞吞地,玄宗十分好奇,便询问他作甚?

姚崇:“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担心......”果然,话说一半,玄宗立马好奇问,担心什么。姚崇:“我听说最近张说与您的弟弟李隆范走得很近,可别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皇帝一听,这还得了?宰相和亲王之间能干什么?结党营私吗?因此立马将张说贬到了相州。这下子两人的梁子彻底结下了。

此时的姚崇年事已高,而自己的死对头张说还正值壮年,自己去了,家人可怎么办呢?而且张说总有一天会回到长安的,自己必须想办法保全家人。

果然在姚崇病重时,张说就被调回了长安。姚崇将孩子们叫到了病床前,叮嘱道:“张说与我不和了一辈子,我走后他必会报复你们,但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贪财。等我死后,你们将家里珍藏的宝物放在我的棺材前。

如果他不看一眼你们就凶多吉少,如果他留意了,你们就将宝物送给他,让他帮我写墓碑碑文,写完之后你们必须立刻呈给皇上,几天之后他肯定会后悔来索要碑文,你们只需要告诉他已经呈给了皇上就行了。”

姚崇一死,他的孩子们立刻按照姚崇说的去办,果然葬礼那天,张说假惺惺地来吊唁。在看到那一堆宝物后果然流露出不舍的眼神。家人们见状,立即将宝物呈上,说:“家父仰慕您的文采,让您帮他写碑文。”

张说想了想,和姚崇斗了一辈子,没想到他死后竟向他低头,还送了这么多宝物,给他写一篇碑文又如何?于是他挽起袖子,将姚崇一生的功业非常详细地叙述了下来。

果然几天之后,张说果然以碑文不够严谨为理由派人前去索要碑文,没想到已经呈给了皇帝。下人回来后,如实报告给了张说,张说此时不得不对姚崇佩服至极,没想到还被死了的姚崇摆了一道。

如果张说再对姚崇家人为难的话,那么皇帝便会首先认为张说是一个小人,因此在碑文呈交给皇帝的那一刻起,姚崇家人就安全了。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