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态度变了,开始收紧对华投资,德总理作出表态,正中美国下怀
据《德国商报》报道称,德国多名高级官员向该报透露,德国经济部门正在想办法限制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具体的策略是大幅收紧对德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给予国家担保行为。
所谓国家担保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策略,比如德国一家企业,准备在中国投资100亿,但又担心因经营不善等因素,而造成企业亏损,那么这时德国就会为其提供部分担保,以降低企业的受损风险。
有了国家担保,则意味着就算中德关系出现一些变化,德企在中国的投资和经营也不用担心受到影响,因为,德国政府也会补偿这些本国企业的一部分损失。
在中德关系稳步发展的情况下,这当然是一种能够创造外汇收入、帮助德国企业赚钱的好事。事实上过去这些年里,中德两国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广泛,就跟这种国家担保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在德国政府要收紧国家担保,也就意味着,一旦中德关系发展波折,那么企业的损失就只能由自己来承担,这无疑会减少德企在中国的投资的积极性。
德国政府的说法是,这样“有助于避免德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过于集中”,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做出了表态,呼吁本国企业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但事实上,由于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欧美国家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欧洲,由于毗邻俄乌前线,战争的爆发导致许多欧洲资本外逃。这些外逃的资本想要在全球寻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避风港,只有两个方向,第一就是美国,第二则是中国。
事实上这次俄乌冲突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为了逼迫这些欧洲资本流向美国,帮美国缓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复苏,而煽动起来的。所以说,德国刮起的这阵“摆脱对华依赖”的这阵风,其实正中美国的下怀。
但是美国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这些年中国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美国本身国内经济问题加剧,资本是从欧洲逃出来了,但只有一部分跑到美国去了,另外一部分则进入中国市场。
这当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开始变着花样的挑衅中国,想要将我们也陷入麻烦之中。而欧盟的这些国家呢,没办法阻止自己的资本逃往美国,只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德国经济部门的这些高级官员们,现在打着所谓“分散风险”的名义,想要限制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其实就是不想本国的资本全部逃到其它地方去。
看上去这是附和德国的利益,但实际上完全是被美国给忽悠了,或者说被美国操纵了。因为只要俄乌冲突一日不停,就算德国政府限制了德企的对华投资,这些企业和资本,必然还是要逃出去,跑到美国避险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德国政治精英们,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呢?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比如美国在欧洲长期的渗透,导致欧洲的舆论被美国深度捆绑操纵,别的不说,欧洲使用范围最广的社交媒体,互联网相关企业,几乎都是美国公司。
这种背景下,在文化上被美国深度捆绑,一些德国政治精英们被美国忽悠,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说白了,全球最先被“颜色革命”影响的,其实不是东欧和中东,而是美国的这些盟友们,只不过他们自觉跟美国是一边的,没有意识到这种渗透而已。
当然,现在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行事风格越来越霸道,一些理性的德国精英也开始觉醒了,别的不说,德国前任总理默克尔,显然就是一个想要独立发展欧洲经济自主性的领导人。
事实上,现在的德国政府,对于经济部这些高管想要限制德企对华投资的提议,还是拒绝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做了以后,必然会给德国经济带来重创,甚至有可能让德国经济失去最后一丝喘息的机会。
但是,当下的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无解的难题是,他们由于在军事上受到美国的深度捆绑,根本解决不了俄乌冲突,而俄乌冲突一日不解决,他们遇到的经济困境就没办法缓解。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能改变本国遇到的经济困境,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也是德国一些亲美的议员们,能够轻易影响德国政治风向的原因所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阻力,而政府又没办法解决这种阻力的时候,各种幺蛾子就会层出不穷,因为民众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
眼下,欧盟被美国深度捆绑与操纵,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没能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导致俄乌冲突爆发以后,根本无力阻止战争,只能寄希望于美国。
今年,是中德建交的50周年,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德经贸往来极大程度地造福了两国人民,为德国经济提供了新的活力,德国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
然而,现在,德国经济上的问题解决不了,在美国的忽悠下,开始调转枪头,甚至在一些精英政客的鼓噪下,想拿中德关系“开刀”,这实际上只会进一步加深德国被美国捆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