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日本高层的一个错误决定,直接导致日本60万人死于非命,为何?

来源:红尘画卷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8-15

谈起二战时期的日本翻译官,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那些大汉奸的形象。他们像只哈巴狗,跟在日本人的身后,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天才”翻译官,凭一人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因为翻译时的一句口误,直接导致日本60万民众死于非命!为何这个小小的翻译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战结束,拒不投降

1939年,以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为轴心国的法西斯一方,对别的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波及了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史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了六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作为正义方的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胜利。

1945年5月,德国发布公告宣布战败投降,但是作为协约国的日本却一直拒绝接受战败的事实,拒不投降。面对日本的负隅顽抗,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为避免造成更多无畏的牺牲,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公告主要是为了告诫日本,面对注定失败的结局,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尽早投降。

面对战争中的劣势,日本有自知之明,早已意识到无法依靠自己挽回颓势。因此,对于这份公告,日本高层给予了高度重视,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为此召开了内阁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内阁成员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日本高层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提议,避免更多的伤亡。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想拖着时间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希望联系到苏联,让苏联在日本与同盟国之间调和一下,从而创造一次和平谈判的机会,来获得更有利于日本的条件。

会议结束后,日本首相随即召开了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他发表了声明,表明了自己以及日本政府对于《波茨坦公告》的态度。由于这件事关系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自然这次发布会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铃木贯太郎的发言由翻译人员译成了英文版本,传至各国。而此次讲话的最主要内容便是:《波茨坦公告》公告中的观点与开罗会议一致,日本对此并不接受,拒绝投降。

投放原子弹,日本死伤惨重

面对日本的恶劣态度,美国愤怒了,美国不再愿意耗费一兵一卒与日本开展拉锯战了,为了早点结束战争,美国决定采取一些特殊的军事手段,要让日本接受到教训。因此,1945年8月,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众所周知,原子弹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日本自然也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甚至影响至今。

美军于8月6日向日本广岛投掷了代号为“小男孩”的铀弹,“小男孩”直接在空中爆炸,天空中很快就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这颗原子弹共造成了广岛超过7万人死亡,6万多人受伤,整个城市在几秒内几乎被夷为平地。但这次轰炸,并没有改变日本的态度,日本政府依然在负隅顽抗。9日,美军再次在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导致长崎四万多民众直接死亡,两万五千人受伤,将近60%的区域变成了废墟。

而这仅仅是当时的直接杀伤数据,由于原子弹具有放射性,所以当时的幸存者基本都受到了核子尘埃的辐射,他们即使活下来了,后半生也一直在癌症、皮肤灼烧等后遗症的折磨中度过,甚至有些人因忍受不了,直接自杀而死。后续统计,因原子弹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已达六十万。除此之外,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袭击后,城市方圆百里寸草不生,百年内不能再居住人,至今广岛的部分地区仍被列为放射污染区。

第二次轰炸结束后,美国告知日本政府,如果日本还是一意孤行,拒绝投降,将会在日本的小仓或者新泻进行第三次原子弹轰炸,美国的原子弹彻底震慑到了日本政府,最终,1945年8月5日,日本向联盟国提交了乞降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也结束了艰苦的八年抗战。

阴差阳错,事情真相

二战结束后,当日本人再次谈起广岛、长崎事件时,都对美国恨得牙痒痒,尤其是曾经的受害者以及受害者家属们。自然也有人将问题归结于日本当局,觉得日本首相理应负主要责任。民众认为,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接受了投降,便不会导致惨剧的发生了,甚至连美国总统也曾明确表示过,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日本将不会再是敌对国,自然也就不会有轰炸事件的发生。但是针对这样的言论,日本首相也做出了解释,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明确拒绝公告中的提议,只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府高层政见的不同,因而无法给出回应,只能在短时间内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后来,也有人根据领导人的回答,猜测是否是翻译的问题,导致发言模棱两可。甚至是有人去查阅了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发言时的日文稿件,与通讯社的英文版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了一处翻译有出入的地方,在日文中最终决定本是“对这份公告不予回复”,而翻译成英文后,意思却变成了 “对于这个公告完全忽视”。两者之间虽然相似,但后者却比前者态度更为强硬,美国更是将其理解成了拒绝的意思,直接激起了美国的愤怒。

但是此种猜测到底是否成立自然也不得而知,在日文中“不予回复”本就有不接受的一层意思在,并且铃木贯太郎以往就经常利用文字的不同含义来钻空子,而这次也同样玩起了文字游戏,想通过模棱两可的回答蒙混过去。

当时日本天皇已经提出了“全民玉碎”的口号,提倡全民配合军队在本土进行最终决战。后来在硫磺岛战役中,日本平民的自杀式攻击,以及神风敢死队的自杀俯冲等行为,都让美军损失惨重,这也正面表明了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

另外,还有人根据历史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美国采用原子弹武器属于必然趋势,只要日本没有明确答应《波茨坦公告》的提议,美国就将以此为借口,炮轰日本,为的就是给当初偷袭珍珠港,与美国为敌的日本一个教训,更是为了在当时展现自身的国力,树立自己大国的威信,从而扮演世界大哥的形象,恐吓其他国家。

日本美化侵华战争,中国不耻

二战结束后,日本为了纪念在原子弹轰炸下遇难的民众,在每年的8月进行纪念活动。展览相关照片、宣传原子弹的危害,甚至多次邀请他国领导人莅临广岛、长崎参观,做足了受害者的姿态。但是日本方面仅仅只是展示被轰炸的“无辜”日本民众,却始终不提,为什么日本会遭受到轰炸,企图淡化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掩盖日本在二战中的暴行。甚至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表示不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侵略罪行,还篡改教科书、美化战争,导致目前日本许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距今为止,二战已经结束70多年了,身为曾经被日本侵略的国家,中国对日本篡改历史的行为尤其愤怒。我国发言人也一直在多个场合强调,虽然我们对遇难者报以同情,但我们认为日本从来都不无辜,日本之所以被美国投放原子弹,完全是因为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行为,日本民众虽是受害者,但不能忽略其更重要的一个身份—侵略者,正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很多国家带来了灾难。我们强烈反对日本利用“无核世界”的口号以及审议大会来歪曲历史,掩盖真相。

作为挑起战争的另一个罪魁祸首—德国,它对于战争的态度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后,德国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反省己身,向世界表明自己认错的姿态。在德国,政府不仅规定禁止谈论纳粹的相关话题,还对遭受德国迫害的国家进行赔偿。甚至在1970年,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道歉,为德国二战时期残害犹太人的行为深刻忏悔。

结语

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差异,在外交过程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傅莹、张璐、张京、姚梦瑶等作为翻译人员经常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他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语言意境的转换,以便于两国甚至是多国领导人的交流谈判,这就要求他们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超强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们不允许有一丝的失误,否则可能会让国家利益受到损失、甚至改变国际关系。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无数的人民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具有大国风范的中国,从来都是反对战争的国家,我们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因为我们自古,知兵非好战,更知道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换来的。但我们也从来不怕战争,我们不挑起战争,但面对他国危害时,我们也会奋起反抗,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安全。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