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压力并非越大越好,把握“施压”的度,家长要认识“倒U型假说”

来源:海涛爸育儿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7-04

说到压力,父母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场景:

孩子放学后,着急地吃完饭,就要赶去上各种补习班。周末本是休息的时候,孩子却要早早爬起,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去应付周末的补习班。

平时待在家里的时候,父母担心孩子感受不到压力。于是,在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总要说上几句,直到孩子自觉到房间里学习,才消停下来。

孩子每次考完试出成绩的时候,父母又有的说了。若孩子考得不好,父母多会指责孩子,希望孩子上点心、再努力一些;如果孩子考得好,父母也很少会给孩子鼓励与表扬。

相反,父母会给孩子列出一大堆别人家的孩子,希望孩子再接再厉,下次要考得更好才行......

虽然现在孩子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孩子却也承受很多的焦虑和压力。很多父母就经常给孩子施压。

父母希望孩子在感觉到压力的时候,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而表现地更加优秀,以及成长起来。这本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压力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父母不能把握施压的度,孩子迟早会扛不住压力,最后变得一蹶不振。

负压过大的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适度的压力确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危机感,并且促使孩子前行。然而,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过多的压力就只是简单的危机感了,它会使孩子陷入危险的环境中。

在负压过大的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发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 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人在负压的时候,便是一直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父母为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多,孩子脑中的弦便绷得越紧。若是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根弦就会断掉。

负压,会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睡眠状态、言行举止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有些孩子在睡觉时可能会经常做梦,睡眠很浅,严重的还会出现经常失眠的事件。

此外,孩子的言行举止也会发生改变。因为父母给孩子施压过多,孩子可能变得很难面对父母。孩子的沟通可能会出现一点障碍,行为举止可能会有些拘谨。

  • 身体状况发生变化

父母给孩子提供的视一个积极的环境,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积极的人;如果父母整日给予孩子一些消极的暗示,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由于情绪不佳,对于一些东西,孩子就变得提不起兴趣。对于生活的细节上,孩子没有那么多耐心了,也不太关注,而父母则是将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很容易生病。

轻一点的就是生理上的疾病,严重一点的,可能就是心理上的疾病了。

  • 情绪变化大

在负压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变得喜怒无常。面对给自己施压的人,孩子会表现地拘谨,甚至是不自觉地拉开距离。而面对关系较好的同龄孩子,孩子可能会表现地放松一些。

事实上,孩子要比父母想象中的多愁善感。孩子在经历高兴的事情时,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些压力。顿时,孩子又会感觉到焦虑。经常性的喜怒无常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塑造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

把握施压的度,父母要熟悉''倒U型假说''

虽然大多数父母知道压力太多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父母却不太能准确地把握施压的度。多数情况下,孩子承受的压力要比父母想象中的大很多。

那么,究竟父母应该如何把握施压的度呢?在保证正确施压之前,父母应该清楚''倒U型假说''。

''倒U形假说''是美国学者威廉逊提出的。该假说认为: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

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并转变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就好像倒写的U字,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倒U字假说''。

''倒U型假说''同样也可以运用在心理的压力和动力上面。

当孩子承受的压力很小时,这份压力就不足以为孩子提供动力。当孩子承受的压力很大时,孩子时刻处于一种紧绷状态。孩子负压过重,也不能够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相反,这份压力会将孩子压垮。

所以,父母给予孩子的压力应该处于一个最佳平衡点的位置。这样,压力既能成为孩子的动力,也不会将孩子击垮。

在恰当的压力下,孩子就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孩子会间断地拉紧头脑中的弦,既不会过分放松自己,也不会时刻紧绷自己。以这样的状态,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面对学习和社交,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

父母应该谨记''倒U型假说'',准确把握施压的度

在了解了''倒U型假说''之后,父母应该如何准确地把握施压的度呢?

这里有三个建议:

  • 灵活调整期望值

期望是一个褒义词,而压力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期望就是压力,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期望和压力都能够增加孩子的动力,但是,父母也应该学会灵活地调整期望值。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期望,这可以提高孩子的动力。但是期望值不能太高,这会让孩子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因为孩子容易产生望难生退的心理。

期望值也不能太低,否则就会显得没有挑战性,孩子也很容易形成自傲、自负的性格。所以,父母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期望值,根据孩子的能力、情绪、思维来设置期望值。

  • 不要让孩子单独承受压力

在孩子承受压力时,父母不能独善其身,不能让孩子单独面对压力,而是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这样,孩子将会更好地面对压力。

沟通是父母与孩子分享压力的最好方式,当孩子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将压力说出来。其实,当孩子在诉说压力的时候,就是在与父母一同面对压力。

孩子在诉说时,父母不仅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找到恰当的方法去面临压力,父母也要帮着孩子,适时地为孩子提供一些思路和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挫折。

  • 必要时,父母也要学会承受压力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也要为孩子表现出承受压力的模样。当孩子感觉到负重的时候,若是孩子看到父母也正处于负重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会感觉到踏实和温暖。因为,不止孩子一个人在承受压力,与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正在承受压力。

父母承受压力,是为了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父母要让孩子看到,到底如何去面对压力,如何在负压情况下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如何在负压情况下合理安排事情。

父母的亲身教学,总比一味地讲大道理要好得多。

有压力不是坏事,关键还是要正确地把握施压的度。让孩子背负的压力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样,孩子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