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从宋朝第一悬案斧声烛影看-宋太祖宋太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02

纵观宋朝300年,烛影斧声算是最大悬案。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下该案件的始末: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公元976年11月14日),大病之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摒弃左右之后秘密议事,左右不可闻。期间,有人遥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好做。

当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派王继恩前去请秦王赵德芳前来,但王继恩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状,吃惊之下连忙对赵光义请求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宋朝称皇帝为“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由于该案疑云众多,让无数人猜疑是赵光义谋害了亲哥篡位。甚至网上十个作者有九个觉得是阴谋论,赵光义绝对谋害宋太祖的头号元凶。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该烛影斧声的出处。这个说法源于北宋和尚释文莹所写的《续湘山野录》。请问这位叫文莹的释家子弟到底是何方神圣?除非他是宋太祖皇帝身边的人,并且还机缘巧合亲历其事,不然他有什么发言权呢?

我们回头再看宋朝的官方记载,关于赵匡胤的死,只留下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即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50岁。

阴谋论的说法: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如果用的是柱斧,那绝无可能,因为这个柱斧是宋代的玉制文玩,根本没什么杀伤力。更何况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从一介武夫爬上殿前都指挥使,最后成为皇帝。据记载,太祖长拳和太祖盘龙棍皆源自宋太祖赵匡胤。

那么是赵光义下毒?拜托,在封建的帝制时代,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皇帝的人身安全,那绝对是保护到了极致,基本上在古代做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坐牢差不多,身边永远都有下人存在,你赵光义进宫哪有下手的机会。何况皇帝身边永远都有试吃的太监存在。

宋太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个论文《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总之就是死于脑溢血,你们也可以简单的看看宋太祖画像,明显是个BMI超过25%的人,患有高血压的可能性极大,何况宋史中他一直沉湎于饮酒,杯酒释兵权就是在酒桌上搞定的。所以总的来说这个可能性远大于他直接被赵光义杀害。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找了很多角度觉得宋太宗赵光义是篡位呢?因为他们的推论都来源于皇帝在有成年的儿子时,不应该采用兄终弟及这种不正常的继位方式。其实质就是他们觉得人性就是自私的这一基本论断。

可是他们忘了五代是个什么样的历史啊,要知道在这个乱世中,基本上朝代都是二世而亡,没有任何一个幼子可以巩固自己的皇位。他宋太祖赵匡胤不就是欺负别人家柴世宗只留下个小孩吗。可以说五代十国的乱世,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一说,后晋石敬瑭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为继位人;南吴连续两代都是兄终弟及;吴越过后三个国主全是兄弟;后梁朱友珪传给弟弟朱友贞,北汉刘继恩传给弟弟刘继元,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为继位人,保勖袭位后又传立保融之子;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马楚政权连续兄终弟及。这一串串的事实说明大环境下嫡长子继承制在那个武将随意造反的时代完全不适用,只有能够统领武将的真正强人才能继承政权。

我们再来看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这是赵匡胤继承皇位第二年母亲去世时所立,内容就是赵匡胤的母亲希望赵匡胤今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赵匡胤会大力栽培弟弟赵光义,封为开封府尹,加封晋王,位于丞相之上,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开封府尹和晋王是五代时皇储标配,五代到宋初,以亲王加京城府尹为标志的储君,共有朱友文、柴荣、赵光义共九人。而成年人中,未做过京城府尹,和平继位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刘承佑一人而已,这是因为他的兄长开封府尹刘承训死了才两个月,其父刘知远来不及建储就已驾崩。而赵光义封亲王加开封府尹,正是宋太祖母亲去世后一个月,这其实从侧面证明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可以说赵匡胤死前,赵光义大权在握,参与各种朝中事务。与之相反的则是,赵匡胤的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如果赵匡胤真的有意培养儿子当接班人的话,那不封王,封个郡王不过分吧,甚至封个实权州长也行啊。赵匡胤在位17年,却不去培养儿子,这难道是他在犯低级错误吗?显然不是!而是他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显然把江山社稷看得比亲情更重要。要知道此时吴越尚在,北汉未灭,契丹人占据幽云十六州,祖国尚未统一,宋朝政权需要的是一位强有力的帝王。所以,他选择那个主导黄袍加身事件的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他深知,弟弟会继承自己的政治遗愿。而赵光义在统一南方后,吸取了之前赵匡胤攻打北汉的教训,一举攻下了北汉全境。可惜他急功近利立刻前往幽州挑战契丹,导致最后兵败。虽然军事能力突出,内政能力却很优秀。

他是北宋以文治国国策的确定者:他增加参加科举人数,发展农业,开垦荒田,加强官员考核,编纂大型书籍,约束节度使权力,在他一系列政策努力下,北宋形成文治一个繁荣景象。此外他延续大哥赵匡胤反贪思路,严厉惩治贪官,生活上保持简朴。

所以宋太宗虽然私德有亏,但是他一直在努力实现哥哥的政治蓝图。

也正是宋太祖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才让大宋的子民告别了五代十国的大乱世,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