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妙计帮曹操刘备孙权崛起:诸葛亮想出一条,另两条是谁出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曹魏谋士中寿命较短、官爵极低的郭嘉郭奉孝成了三国谋士中的佼佼者,甚至还有人编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谰言,这就跟某些人所说的“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一样,都是脑袋进了三吨水后晃悠出来的想法。
郭嘉在汉末三国时期名气并不大,除了曹操之外,没有几个人欣赏他,曹营君子陈群当众批评郭嘉做人不地道,曹操一笑了之:“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把郭嘉与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合为一传,抛开宗室与武将,在他们前面,还有崔琰、 毛玠、 徐奕、何夔、 邢颙、 鲍勋、司马芝、钟繇、华歆、王朗,曹魏真正的三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三人合为一传。
这十九位谋士文臣,有些名字大家可能都不感兴趣,所以咱们只挑大家熟悉的几个人来说,看看他们与郭嘉有何不同:“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郭嘉在曹操麾下效力十一年,官不过军师祭酒,爵不过洧阳亭侯,食邑只有二百户。曹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郭嘉之所以官爵不如荀彧荀攸贾诩,也不如钟繇华歆王朗,主要是因为建立的功勋还不够大,他想出的计谋,基本是锦上添花——促成官渡之战的“十胜论”,其实就是荀彧“四胜论”的“2.0版”。
当然郭嘉的智谋,在汉末三国时期也算一流,但要找出郭嘉的哪一条妙计改变了历史进程,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郭嘉和程昱一起建议曹操杀掉刘备以除后患,曹操没有采纳;郭嘉预言孙策会死于刺杀,预言变成了现实;郭嘉力劝曹操追剿袁谭、袁尚、袁熙并北征乌桓,大获全胜。
郭嘉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的这些计谋,跟改变汉末三国历史进程的三条大计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三条大计,既非出自郭嘉,甚至也非出自荀彧。
在前面提到的曹营十九谋士中,毛玠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但是曹操的兴起,却源于此人在初平三年(192年)制定的战略规划,当时曹操是兖州牧,毛玠是治中从事:“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始版本,毛玠为曹操廓开大计,除了把大汉天子刘协掌控在手中,还包含了屯田和备战,也就是汉末乱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如果不打着大汉天子刘协的旗号,就没有那么多智谋之士纷纷来投:诸葛亮被刘备三请出山,“诸葛四友”中的徐庶徐元直降曹后官至御史中丞,石韬石广元当了郡守、典农校尉,孟建孟公威当了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连诸葛亮都禁不住慨叹:“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石韬和孟建的水平比诸葛亮只是略逊一筹,但是在曹魏即当不上三公也当不上九卿,徐庶进曹营不但没有一言不发,反而当了靠说话吃饭的言官之首(汉末和曹魏有一段时间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工作),这说明大汉天子的号召力十分强大,即使诸葛亮投奔了曹操,其地位也不会超过荀家叔侄,似乎也就能跟郭嘉董昭平起平坐。
掌握了大汉天子,曹操加封的官爵都盖着“玉玺”,刘备自称左将军、豫州牧,关羽终生不舍“汉寿亭侯”,其中原因很简单——那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跟军阀之间互相抬举的“荆州牧”、“行车骑将军”、“益州牧”、“大司马”不可同日而语。
毛玠给曹操定的长远规划是尊奉大汉天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而鲁肃给孙权制定的长远规划“榻上策”,则是尽显不臣之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并不是电视剧中演的那个面团团的老好人,此人不但武艺高强,三十六计也玩儿得很溜:把南郡借给刘备,实际是在东吴和曹魏之间建了一个缓冲区,这就是隔岸观火、借刀杀人,最后来一个趁火打劫。
刘备有了南郡,就是塞翁得马,关羽丢了荆州和性命,曹操丢了于禁庞德和至少三万人马,最后被东吴摘了桃子,这一切都起源于鲁肃的“借南郡”之计:“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借南郡”实际是“榻上策”的延续,只有把南郡借给刘备,才能让曹操刘备开打,这就是鲁肃期待的“天下之衅”。
鲁肃的榻上策,也可以说是赤壁之战的导火索,这样的导火索有两根,另一根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读者诸君军上中学的时候都背诵过,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汉末三国第一奇计。但是我们现在看看,就会发现诸葛亮似乎高估了孙权的人品和盟约的可信度,这一点,司马懿和蒋济倒是看得很清楚:“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
三国乱世,精英辈出,奇谋屡见。曹操是宦官之孙,以他的身世,要没有刘协这面旗帜,很多人对他都会避之唯恐不及,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让他拥有了争霸天下的最大资本,这资本比刘备的“以人为本”更靠谱。
毛玠的初心是兴复汉室,鲁肃和诸葛亮的榻上策、隆中对,则是帮助自己的主公成就霸业和帝业,这三条大计是天下三分的基石,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毛玠、鲁肃、诸葛亮这三个主意,天下会分成几份,笑到最后的是不是曹操、刘备、孙权,可能都是未知数。
抛开荀彧郭嘉不提,读者诸君可以为影响或决定汉末三国历史进程的这三条大计打分或排一个座次:站在大汉天子刘协的角度来考量,哪一条计策真正有利于汉室复兴?毛玠的计划,是不是比诸葛亮和鲁肃的构想更光明正大、可行性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