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流程大揭秘!原来你的分数是这样被老师扣掉的……
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阅卷工作随之开展。据悉,高考网上评卷共分为8个步骤,分别是答题卡扫描、答题卡图像切割、制定评分细则、评卷教师培训、试评、正评、成绩合成、成绩公布。
在阅卷过程中,答题卡是如何被扫描的?老师是怎么在网上改卷的?零分卷、满分卷是不是真的存在?今天小编就向大家揭开高考阅卷的神秘面纱。
二、答题卡是怎么被扫描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介绍过了,常见的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答题超出答题区,答案会显示不完全,造成扣分。
二、老师是如何阅卷的
阅卷人员组成
两部分组成,阅卷组和一线阅卷人员。阅卷组主要是大学教授及出题人员,以及一两个相关机构官员,中学教师有但很少。阅卷组主要把握大方向,标准答案在出题时已经完成,其中详细到包括每个得分点失分点,可能阅卷组会商榷个别得分点,比如把某个得分点从1分变动到1.5分之类,但是大的变动基本是没有的。此外还有答题细则,非常详细罗列了各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往往有数百条之多,比如“把Tan写成Tg完全得分”这种,基本上能想到的奇葩情况都有,而且还会根据阅卷情况进行增补。
一线阅卷人员基本就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了,完全按照答案及细则阅卷,具体后面再提。
此外,每天还会有一个单独的巡视组,负责巡查及处理特殊情况。包括每隔半小时要去现场巡查,处理重大分歧卷,统计当日阅卷数据等工作,具体后面提。
阅卷过程
考试结束之后两天内所有试卷都会输入系统,所有阅卷人员看不到一张完整的纸质试卷。全程电子化,什么从试卷袋子里抽出试卷改卷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阅卷人员会有一天的培训,主要是学会操作及背熟答案细则,等考卷数据到位后,阅卷正式开始。
基本上每个阅卷人员就改一道大题,原理很简单,每道题至少要经过两位批改,如果两位批改的分差在2分以内,取平均;如果分差在2分以上,系统自动分配第三人批改,第三人分差在2分以内则取其中相近两位的平均数。举个例子,某道题A判了18分,B判了17分,那么就是17.5分;如果A判了18分,B判了14分,系统将自动分配给C,C判15分则取BC平均14.5分,C判17分则取AC平均17.5分。阅卷人员并不会知道自己眼前这份是一改二改还是三改,不会有任何显示。
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即ABC的改卷分歧都在2分以上,那么这份试卷就会被判为重大分歧卷,必须上报给巡视组,由阅卷组老师斟酌评判,阅卷组给出的分数即最终分数。数学大题一般15分左右,重大分歧卷则此题差值至少5分,总分三分之一且至少两个得分点的完全分歧,在事无巨细的评分细则要求下是不多见的。
此外,这个分差临界值并不是完全固定,这题2分,那题3分,英语作文5分,语文作文7分。而且也有可能在阅卷过程中发生微调,但不多。
阅卷时间
每次批改都以秒计,30s的时候会有一次提醒,90s的时候就超时自动进入下一张。想想看一周之内要改完数十万份试卷,每份有七八道题,至少要改两次,可以想象时间有多么紧张。而且阅卷数量直接挂钩奖金,所以大家都自发加班,基本就是富士康模式。第一个上午之后,阅卷人员就能达到人机合体境界,如条件反射般迅速阅卷。
巡视组工作
巡视组每天要巡视,和监考老师差不多,这是最基本工作。其次,所有的三改卷必须经巡视组审核,重大分歧卷则必须通知所有阅卷组成员讨论。此外,每小时进行一次阅卷抽查,数量不等;有阅卷人员无效试卷率太高要进行单独约谈;有重大情况如发现疑似作弊之类要及时上报等等。
满分试卷
阅卷组所有人,尤其是出题人员,都希望能出现满分试卷,满分试卷是必须写材料里上报上去的。试卷就如同一座精巧复杂的迷宫,满分意味着终于有人能破除所有关卡,与早已等待在终点的出题人相遇,总之颇有点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思。
筛选满分试卷的办法很简单,先从最后一题开始筛选满分,能过这一关一般就只有不到30份,然后筛倒数第二题,倒数第三题……如果主观题都是满分,就去调客观题答题卡情况。可惜满分并不常有,某年有一次某份试卷主观题全部满分,阅卷组本来十分excited,结果客观题一看,第二道选择题就搞错,“顿时心都凉了半截”。
零分试卷
零分试卷只会有两种可能:要么故意一个字也不写,要么判为作弊。零分试卷也是必须上报的。一个字不写情况极少,至少得排除突发机器故障,如果一切正常那就零分,当然这是故意的。
判为作弊就很复杂了,首先阅卷人员发现可疑故意标示必须上报,巡视组也必须上报。但是最终是否判为作弊,则由专门负责的工作组决定。工作组和阅卷组是完全独立的,阅卷组并不知道工作组是否判定为作弊,工作组也并不知道阅卷组到底给打了多少分。至于什么是可疑标记呢?这个很复杂且年年有变化,画个乌龟写个标语肯定是会上报的(并不建议这么做),但是并不意味着会被判为作弊。总之,真正在阅卷阶段(注意是阅卷阶段!)被判定为作弊的基本没有。
如果完全正常考试流程,打零分可比打满分难多了。选择题就算你背运到家,大题你设个X列个公式,都不至于一分没有。总之如果是零分,快去买彩票吧!
三、阅卷误差是如何出现的
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1、危险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2、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3、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0分处理。
四、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及应对措施
1、字迹潦草
问题: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2、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
问题:试卷中有选考题,要求考生除了答出所选题目的答案外,还要在答题卡中将相应的选择题号涂黑,而部分考生出现答题内容与所涂题号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做,该题0分。
例如下卷,考生涂的是43题题号,答的却是42题的内容,只能得零分。
应对:答选考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选定要答的题目一定要涂对题号,否则白费了工夫,还不得分。
3、超出规定区域答题
问题:部分学生还没想好便匆忙答题,以至于格式没安排好,超出了该题预留的答题位置。在网上阅卷中,超出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应对:答大题时,想好了再动笔,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要有条理,不能写了半天还没入主题,重要的东西没地方写了,再东找点地方,西找点地方写,结果不得分。
4、答案分块
问题:有的学生答案布局不合理,内容分成了几块。“分块”现象容易导致阅卷教师漏阅得分点,造成赋分过少的现象。
应对: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因此,书写答案前先确定需要书写的要点个数,规划好答案的整体布局,在书写前对答案打好草稿,然后从左上角往右下角书写,这样就不会出现图示的“分块”现象;备考过程中加强对高考非选择题答案的揣摩,分析答案要点有几个,答案依据在哪,为什么只答这几个要点等。做到答题时条理分明,避免书写之后又补充答案的现象。
5、答案不分层次
问题:不少考生答一道大题时,没有层次,一口气写了一大段,让阅卷老师很难查找知识点。
应对:对于一道需要答出很多采分点的大题,考生作答时要尽可能做到有层次,这样能让阅卷老师感觉到该考生思路是清晰的,便于得高分。
6、作图不规范
问题:部分学生在答题卡上作图不清晰,要不过淡,要不就东一条线、西一条线,擦又没擦干净,显得很脏,这让阅卷老师很难辨识清楚。
以下是物理卷第34题,考生画光路图不用尺作图、光路虚实不分、不加箭头、不会作法线。
应对:作图题要本着清晰、干净的原则,该用尺子的地方一定要用尺子,线条要重些,但又不能让其看起来显得脏。
7、出现删除符号
问题:部分考生匆忙答题,答错了一段,便用删除符号大面积删掉。
应对:往年高考中允许使用白纸“打补丁”,而现在高考则取消了“打补丁”。因此,很多学生感觉答题出现错误时,往往使用删除符号划掉部分字词,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思维定势。
四、这样做可以在高考当中多拿20分
如何规范答题、什么样的卷面才是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呢?一份工整、清晰的答题卡,无疑会给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具体包括以下6点: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电子阅卷,对同学们的书写规范和答题习惯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所以,大家在平时的作业中注意书写规范,到考试的时候压力会减小很多。高考生们可要注意了!在考试中可千万别犯类似的错误哦!
五、家长和考生最想问的问题
问题一:“阅卷教师到底能不能看到考生的真实姓名?”
不能!试卷被送至扫描后,生成试卷全图信息,在生成全图的同时,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保密号代替考生号,该过程是一切数据安全的基础。
【保密号】为每份考生答卷赋予一个唯一的编号,以达到隐藏考生信息的目的,这个唯一的编号称为答卷密号,答卷密号包括科目代码等信息,这个保密号是由阅卷主管行政部门生成。
所有考生个人信息在此刻被替换为一串唯一编码,高考时是省级教育招生考试院入闱保密人员保管,“保密号和考生信息关联库”光盘存放在保密室,直至阅卷结束,成绩处理时,由双人取出现场合成。
而阅卷时,所有人员!所有人员!所有人员!都能看到的只有保密号,(从某种意义来讲,无所谓直系亲属避嫌,因为你根本找不到任何考生信息),并且所有教师十几天阅卷工作中,只有只能看到自己批阅的小题切块,像流水线一样,精于某个环节,但是全部流程一无所知。
问题二:“阅卷教师随便输入分数怎么办?”
首先普及几个名字解释:
【双评差值阈限】控制两评、三评成绩的误差范围的阈值。
【多评】网上阅卷过程中同一道试题需要通过两位及以上评卷员评阅后,依据误差控制办法计算最终得分的评卷方式。
【仲裁】网上阅卷过程中经过三评的试题的三次得分两两之间的差值仍旧超过误差控制阈值时,系统自动将该试题分发给仲裁员进行仲裁后生成最终成绩
【仲裁率】评卷过程中提交仲裁的试题数量占所有评卷数量的比率。
任何试卷都至少保证【多评】,阅卷教师“有意无意”出现输入分数时,系统就会比对【双评差值阈限】,次数过多,系统就会送入【仲裁】,当该阅卷教师【仲裁率】超过一定数值时,就会进入以下流程:根据原因查实,是未掌握得分点要领?还是消极怠工?后果很严重!轻则谈话劝勉,重则~呵呵。
问题三:“主观题答案这么多,阅卷教师都知道?”
普及名词解释:
【标准卷】专家给出的具有评分等级的样本卷,作为评卷的参考标准,供阅卷教师评阅时进行参考。
【试评】将随机抽取的答卷随机分发给阅卷教师评阅,主要目的是统一阅卷教师对评分标准的把握尺度。试评答卷来自考生的正常答卷,试评给分不影响考生的最终成绩。
【正式评卷】将考生的答卷随机分发给阅卷教师评卷,系统经过误差控制,产生考生的最终成绩。
阅卷前由专家对样卷评分并分类挑选出培训卷、测试卷、标准卷。之后开始培训,题组长需要监控评阅员的培训情况并且根据培训情况决定是否把该阅卷教师评阅状态由试评转为正评。
也就是说,在【正式评卷】之前,已经用正是试卷进行试评了,基本涵盖了所有主观答题形态。并且题组长时刻把握评分曲线,比如评分分布曲线(反映同题组教师是否一致),平均分曲线(该题标准答案是否过高/过低),标准差曲线(控制无效得分),每日评分均值曲线(控制阅卷教师效率与休息),每日评分标准差曲线(阅卷日质量一致度)。任何非常规评分都逃不过统计学的威力。
六、阅卷老师谈阅卷感受
第一就是很累。记得最后一年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每天晚上回去,眼睛都有一种酸疼感,甚至晚上做梦还能梦见有尖细的刀片划伤角膜,本来就很脆弱的小眼睛伤痕累累。一坐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痛,简直折磨。
第二是淡然。刚开始参与阅卷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正义感,感觉自己是主宰别人命运的人了,必须要负起来这个责任,所以阅的非常慢。旁边师兄师姐一群老司机一边抠脚一边阅的又快又准,这都什么鬼…再后来就发现了,当评阅标准熟练掌握以后,一道题目字斟句酌十分钟才给分和扫一眼踩分点立刻给的分数是一样的…所以别总吐槽阅卷老师怎么快怎么不负责任,你写的那些玩意真的多给你十秒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何况熟能生巧,经历十天的魔鬼训练之后,早已经把题目背的滚瓜烂熟,说论秒算给分并不是夸张。渐渐的,就没有哪种心理上的崇高了,只有工作的责任感了而已。
以语文为例,老师阅卷很辛苦的
以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为例,每篇作文都是由两个评卷员进行评阅,如果两个人给出的分数加起来,评卷误差大于规定的分值,就要交到第三方进行评阅,如果误差仍然大于规定分值,将由学科评卷组组长进行评阅,直到分值达到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评分才算合格。
每天阅卷前,会有非常严格的安检,阅卷区有武警把守,像手机这样的通讯设备是绝对不允许带入阅卷现场的。老师们只能带笔和纸进入。
每天阅卷的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11点30分,下午12点45分到16点。在将近7个小时的时间里,阅卷老师一般要阅1500-2000份试卷,这还不算是最快的。
阅卷老师每隔75分钟会安排一次集体休息,并可以享受酸奶之类的“补品”。即使这样,眼睛还是累得酸痛,因为每天2000-3000份的阅卷量都是在电脑上操作完成,老师们每人会分到一瓶眼药水。阅卷没有速度上的硬性规定,前提就是保证质量。
每个老师只负责一道题,而这道题至少要由两名老师来批阅,如果两位老师所判分数不一样,将由第三位老师进行裁定,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因为阅卷出现失误而导致学生失分的情况。
对于网上传言“写了就给分的情况”,阅卷老师表示“不可能”。也不会有因为字迹潦草而扣分或者不给分的情况,因为整个阅卷过程还是本着尊重考生、体谅考生的原则,不会让考生的努力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