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拯救乌克兰的孙子兵法:兵法对现代战争还有用不?
5月18日,俄罗斯展示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伊里奇工厂发现的乌军遗留物品时,其中的一本《孙子兵法》引起了中国网友的极大兴趣。这本乌克兰译文的孙子兵法是伊里奇工厂的亚速营军人留下的,后被误传为亚速钢铁厂。
在战场上看兵法书,不知道是不是乌克兰军队在临阵磨枪还是照本宣科,最终也没能帮助乌军打赢战争。这本书早在2015年就在乌克兰出版了,是由利沃夫UCU商学院的一位名为谢尔盖·莱斯尼亚克的学者翻译的。
有趣的是,当年利沃夫UCU商学院出版《孙子兵法》译本时,还曾给了乌克兰国防部改革办公室赠送了50本。当时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尤里·古谢夫表示:“这本书对乌克兰来说极其重要,今天它(的出版)正当其时。我们需要寻找非同寻常的方法来取得胜利并恢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
在最近的俄乌战争中,由于俄军在卫星侦察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乌军得到外部势力的协助,导致战场出现单向透明化倾向,俄军因此屡屡遭到伏击,吃了不少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未来的战争模式逐渐地趋于透明化,双方的军事行动越来越难保密了,因此战争的趋势似乎逐渐走向“结硬寨,打呆仗”的硬刚模式。
那么,兵法对现在、以及未来的战争还有什么作用吗?二战中还屡屡出现的经典战例、战术未来还有效吗?如偷袭珍珠港、中途岛决战、闪电战、诺曼底登陆战等经典战例战术是否会重演?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存的兵法著作,基本完全产生于二战以前。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最为复杂的战争,战后却没有出现有高知名度的兵法著作。我国的《毛泽东选集》不能算作是纯粹的兵法著作。
中国的兵法著作基本在清代以前,而国外的兵法著作大多产生在一战至二战期间。我国的兵法著作很多,名声很大的也不少,但是关于国外的兵法类著作,大多数人知道的恐怕只有《战争论》。
其实国外古代兵法著作确实不多,一战前后的却也不少。除了《战争论》,还有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不是包青天手下那个王朝马汉,是美国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杜黑的《制空权》,古德里安的《注意——装甲兵》等等。
中外的兵法作者对比也有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兵法作者大多都是一代名将,或者至少有着辉煌的战绩,纯粹的理论家而没有战绩的人很少见。或者是后人辑录整理的前代名将的战例、理论或者战术。
而国外的这些兵法作者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有过从军经历,但并没有什么战绩,军衔也不高,也没有独立指挥过大规模军队和战役的经历,甚至还当过俘虏。马汉、杜黑的经历也差不多,在军队内干过,没有啥战绩,军衔也不高,古德里安倒是个难得的意外。
古今中外的所有兵法著作,其实都可以归类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战略型,一种是战术型。当然有的作品纯粹讲战略,有的纯粹讲战术,也有综合讲战略和战术的。
比较古老的、纯粹讲战术的兵法对于现代战争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用处了,由于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导致战争的方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哪怕是古德里安的《注意——装甲兵》,虽然现在坦克还是陆军的主力之一,但是随着现代战争的变化,如各种侦察手段,反坦克手段、合成作战模式的应用,都超越了古德里安的认知。
但是战略思想却是超越了时空的知识,依然对现代以及未来战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海权论、制空权这些战争中的战略理论,依然对现在战争及国家战略规划和建设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再比如《孙子兵法》指出: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打仗是件极为耗费钱财的事情,不能速战速决就会对国家的经济和形势造成极大影响。再如“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等,这些把战争和国家关连起来的战略思想,是永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