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惹众怒:不止关乎审美,更有价值的偏移、童年的消逝。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5-28

目光呆滞吐出舌头的男童,身着星条旗服装,偶尔甚至裸露下体......你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居然出自我们的小学教科书。

昨天,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离谱”的卡通人物形象引起热议,书中的画面激起了众多网友的愤怒。

比如,有人指出某一页上男孩的形象,疑似露出“生殖器官”;再比如,书中有女孩扮做兔女郎,有女孩的腿部出现纹身,有的男孩衣服上绘着“星条旗”图案......

备受争议的插画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于2012年或2013年审定,版式设计和插图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舆论一经发酵,人民教育出版社迅速做出回应,表示将着手重绘......可是,这套教科书已经使用多年,书可以出新版,但其十年来造成的伤痕或许是无形的

#1

性别教育?

荒谬

有人说,“成熟”“独特”的画风本身也是一种性别教育......我脑海中只有“?”

何为性别教育? 简而言之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形成性别角色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对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性别分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自然性别称为生理性别,它是指人与生具有的生理特征属性,是生物意义上的男女之分。

而人的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性别属性.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定义,用来指有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生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具体来说,它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自然性别;二是自我心理辨识,也就是作为个体是如何从心理上标识自己的性别归属的;三是自我行为构建,是指作为社会生活参与者的成员,如何选择行为模式以及形象塑造的倾向;四是社会确认,即指作为社会集团的他人对个人社会性别的总体评价等。

而在人教版教材中,男孩背后搂住女孩的胸部,甚至露出生殖器官,还有在其他书籍中出现的“舔汗”情节,这些都违背了孩童性别“社会确认”的合理性,甚至给男孩女孩做出了强烈的反向性别教育。

#2

童年的消逝

不仅仅是插画

当前,媒介已成为现代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流符码体系,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陪伴者,其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杂合着不可控性的特质,幻境般地呈现拟态“社会现实”。中小学教材在其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插画内容也在建构着儿童刻板印象。

如洛克所言:“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需要接受文明改造的观点仍保持完好无损”。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

而当下,纹身的女孩、目光呆滞的儿童、裸露生殖器官的形象,却正推着儿童进行一场无形的成人礼。

社会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儿童适应现实形式分为两种:其一是同化, 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其二是顺应, 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这两种效应在儿童网游的历程中同时作用,使得玩家个体受到群体效仿、群体感染,进至构建同一的话语模式。这样的教材内容,每天孩童都在翻阅,无形中加剧了儿童的成人化。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需要训练和教育,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电视敞开了秘密。没有了秘密,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就已经被电视上给的一堆答案困住了,他们不是依靠成人获取信息,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尼尔波兹曼认为教育与书籍是属于童年的净土,学校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家长则要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并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帮助他们认识媒介的价值和局限。波兹曼说:“这样的家长不只是在帮助他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童年,而且在抵制整个时代对童年概念的摧毁,不夸张地说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可是如今,就连校园和小学教材这样最后的“净土”都被污染,我们又该如何拯救被摧毁的童年?

#3

价值的消逝

不仅仅关于审美

要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近乎是垄断式国企,承担大部分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工作。这类的教材出错,甚至国旗都出现错误,实在匪夷所思。

旧版语文教材封面......

几十年过去,我们的反而审美退步了?

这是风格问题吗,还是我的审美有偏差?或许是吧,但这一定不止关于审美。

文学理论家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在西方对东方的霸权框架内,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对象。”国家与民族形象不能任由西方审美站在自我视域进行构建、解读。东西方话语肯定存在偏差,但其中并非没有共性,我们在对外进行国家形象建构时,应该转换视域、平等对话,寻求其中的共性,用更容易为他人所接受的话语进行描述。例如,选取一些软性传播的议题来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从文化价值、接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建构,寻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共同的心理认同,从而使西方受众能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中国。

而教材的阳光朝气的少年形象,本身也是国家形象和社会价值的缩影,无论是插画,还是封面,代表的都不只是一张纸,伤害的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总之,教育是国之大计,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尺寸教材之间,事关悠悠国事。教材插画,绝不只是插画,更是民族教育的窗口。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