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什么能善终?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翻脸比翻书还快。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起大案,朱元璋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京城更是血流成河。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幸免者寥寥无几,但也有例外,比如朱元璋发小汤和。
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 傅友德等都被诛杀,唯独汤和成为了例外,这里面究竟有何奥秘?五个字,“有自知之明”。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标准,汤和属于“荆棘上的刺”,肯定是要被杀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汤和居然善终,没有被杀害,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说一说。
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生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跟随在朱元璋身边时,汤和也为朱元璋立下不少功劳,不仅仅多次打退了元军,最后还成为了元帅,在军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汤和很善于捕捉朱元璋的心思。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它非常清楚朱元璋是什么人。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不久,汤和就想要远离朝廷,回到家乡。而且他曾多次经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于权力并没有很强的渴望,来表明自己对于朱元璋的绝对服从。
我们知道身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最讨厌的便是“骄兵悍将”,所以,汤和在朱元璋面前从来都是不邀功、不争宠。据说,当年朱元璋称帝之后大肆封赏群臣之时,原本应该被封为“国公”爵位的汤和居然仅仅封为了一个小小的“中山侯”。可是,面对朱元璋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举动,汤和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和怨言,依旧是坦然自若,坦然接受,而且对待朱元璋愈发尊敬,这让反而让朱元璋有点自惭形秽。
汤和就是汤和,他继续兢兢业业,经常向朱元璋检讨自己的过失。洪武十一年春,汤和终于晋封为信国公,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和参议军过大事,多次去中都、北平等地操练军队,修筑城墙。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汤和还率部出征,在征讨乃儿不花、平定思州蛮族叛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功劳越大,危险也就越大,汤和无比清楚这一点。汤和投其所好,选择急流勇退,第一个提出辞官归隐。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作为大明开国功臣的汤和,之所以能够在刚愎雄猜的朱元璋身边独得善终靠的就是急流勇退,所以他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