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陈锡联劝叶剑英别去广州,叶帅:你要夺权?邓公:他没有这个野心

来源:木兰记载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5-13

1976年,毛主席突然病重,而此时国家尚处于动荡时期,军政两届人心惶惶,急需有人出面主持大局,阻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伟人在思考了良久之后,决定让华国锋同志出任国务院总理,让陈锡联接替叶剑英暂时负责中央军委的工作。叶帅在交接完工作之后,正准备回老家广州休养,陈锡联却怎么也不让他离开,背后的原因让人意外。

陈锡联1915年生于湖北红安,14岁时加入家乡的游击队,几个月后被编入红军。1930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功升任连队指导员。

1934年,陈锡联跟随部队长征,1936年到达陕北苏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击退前来挑衅的国民党军。

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调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偷袭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0余架,日军由此丧失了对忻口、太原一线的空中支援能力。

1940年,陈锡联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掩护友军对正太路进行破袭,有效迟滞了日军对前线的支援。

1943年,陈锡联被召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就赶赴河南一带,出任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1948年,陈锡联与友军互相配合,攻下战略要地宿县,切断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退路,为解放军赢得淮海大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陈锡联被提拔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参加了渡江战役。同年5月受命进军西南,歼灭了宋希濂部,解放重庆。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担任炮兵部队司令员,一手创建了第二炮兵部队,也就是现在的火箭军。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被毛主席钦点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担负起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1974年,陈锡联进入中央军委,开始协助叶帅处理全军事务。毛主席曾经不止一次地公开称赞陈锡联,希望他能挑起大梁。

时间来到1976年,动荡非但没有停止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叶帅也开始受到排挤,身上的压力陡然增大,他曾赌气对身边的人说:“他们不要我干,那我就不干了!”。

毛主席此时也想结束动荡,整肃风气,但他身体状况非常差,没有精力独掌大局,因此需要有人辅助。

思来想去,毛主席选定了两个人,其一便是华国锋同志,由他担任国务院总理,维持行政运行;其二便是陈锡联,由他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安抚各部队,稳定军心。

在当年的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四下找寻陈锡联。陈锡联急忙走到毛主席面前,毛主席立即握住他的手,殷切地说:“你要挂帅啊!”,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还不放心,又将陈锡联找来,叮嘱他一定要站出来做顶梁柱。

陈锡联的心里有些打鼓,他认为自己资历较浅,恐怕不能独掌三军,于是便请求将要回广州的叶帅留下来,坐镇北京,以防不测。

叶帅却误会了陈锡联的一番苦心,以为他要夺权,因此很不高兴。邓公听说此事之后,主动为陈锡联说话,称陈锡联是一个绝对忠诚的革命战士,不会怀有野心。

叶帅这才放下心来,留在北京支持陈锡联,两人曾联手指挥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华国锋同志与叶帅认为如果再不结束动荡,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于是决定拨乱反正,陈锡联、邓公在得知此事后,坚决表示支持。

10月6日晚8点,叶老总与华国锋同志联合起来,将张春桥、姚文元等4人控制。22点,叶老总与陈锡联、李先念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平息动荡,中国就此重回发展的正轨。

事后,陈锡联主动让位,将叶帅请回来继续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自己则专心整顿北京军区。

1980年,65岁的陈锡联因身体不适,退居二线,1982年正式离休,在北京干休所安度晚年。1999年,陈锡联的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5岁。

陈锡联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自信仰马克思主义之日起,便始终恪守纪律,一心为国为民。在硝烟中,他能打胜仗;在危难时,他能拯救民族,他从不贪恋权力,绝不怀有贰心,所行之事皆为国家发展。当困局化解之时,他隐退幕后,留下谦让的美名。他是新中国的模范,值得我们学习!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