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中国劳工被哄骗出国挖煤,而等着他们的却是几十万法国女性
你可能不知道,中国也曾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协约国夺取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当然,中国不像美国、日本那样派出部队直接参战,而是遣送大量劳工从事后勤工作。他们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任务,其中有不少人赢得了法国女性的青睐,在战后居留当地,娶妻生子、开枝散叶,过上了幸福生活。
故事还要从1914年说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发了奥匈、德、奥斯曼等国与英、法、俄等国的全面热战。
起初,双方都以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却没想到东、西两线同时陷入堑壕战的泥潭,士兵死伤人数日渐增长,人口资源损耗严重。
很快,法国支撑不住了,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当时,战局尚不明朗,美国不敢贸然站队,只好作壁上观。中国当时正处于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本不想趟这趟浑水,打算保持中立。但政治家梁士诒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德、奥虽然看起来强大,但陷入两线作战,必不能持久,失败是必然的。因此极力劝说袁世凯参战,一旦中国取得战胜国地位,便可顺势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
袁世凯动心了,然而北洋政府的军队战力不佳,难堪大任,而中国的经济又萎靡不振,无法为英、法等国提供战争贷款。梁士诒思虑良久,提出“以工代兵”,即派遣劳工赶往欧洲,从事采矿、物资运输等工作。
袁世凯很欣赏这个建议,他立即派人与英国接洽,商议中国参战事宜。英国一眼就看出了北洋政府的小心思,他们认为英法与德奥打得再激烈,也终究是列强自己的事,根本容不得中国来分一杯羹,于是果断拒绝了袁世凯抛来的橄榄枝。
时间来到1916年,英法联军的处境愈发艰难,为了保障后勤供应,他们广泛动员国内女性支援前线,可即便如此,劳动力的缺口仍旧巨大。无奈之下,英法只好同意中国的“以工代兵”方案。袁世凯立即命令梁士诒与法国公使接洽,在天津成立惠民公司,以远赴欧洲开采煤矿赚大钱为噱头,预计招募20万劳工远赴欧洲参战,最后却只招到14万人,其中10万归英国人管辖,4万归法国人管辖。
其中,英国完全不把中国劳工当人看,明明事先开出了优渥的薪资,可当劳工们到达欧洲之后,他们便出尔反尔,不断盘剥压榨,甚至让劳工们饿着肚子干活。
除此之外,英国还强迫劳工们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挖战壕、掩埋尸体,且不给他们配发武器用于自卫。有一次,德军突然袭来,英军闻风而逃,中国劳工们却一步不退,举起镐头和铁锹与敌人德军搏斗,最终全部牺牲。
法国则给予中国劳工非常丰厚的待遇,本人每月可领5块大洋的工资,家属每月则可领10块大洋的补贴,通过体检之后立即签订3年劳动合同,如果战事提前结束,可立即解约,由法国派船将他们送回国内。劳工们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挖起煤来愈发卖力,生产任务均提前且超额完成。
每到发工资的日子,他们也不会像英国人或者美国人那样,马上就挥霍一空,而是全部攒下来,打算日后回国交给家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劳工遇到美国大兵欺负当地人,会挺身而出,保护弱者。
中国男人的种种行为赢得了几十万法国姑娘们的喜爱,她们认为中国男人吃苦耐劳,体贴温柔,是难得的好伴侣,于是便在战争结束后,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留下中国劳工。
法国虽然取胜,但国家遭受到了极大破坏,整整一代青壮年人死在战场上,劳动力短缺。政府认为留下中国劳工能补充人口,有助于战后重建,于是便开出各种优惠条件鼓励他们留下来,至于坚定要回国的人,法国也会履行当初的承诺,将他们送回家乡。
最终,大约有3000名未婚且家中没什么家人的劳工选择留下来,与当地姑娘结婚,定居法国,他们由此成为第一批移民欧洲的华人。
法国政府为了表彰中国劳工对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特地为他们树立了铜像,同时厚葬了所有不幸罹难的劳工,他们的墓碑正面向东方!
在20世纪初那个落后的年代,中国的主权与利益受到列强侵害,为了替民族挽回损失,这些劳工远赴异国他乡,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大炮,有效钳制了德奥的狼子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只可惜在战后,中国并未收回山东的主权,这也意味着劳工付出的血与汗付诸东流,实在令人惋惜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