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哪里,北宋为何一直想要收复这个地方?

来源:原始人说史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5-07

因为幽州又叫做燕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幽云十六州,又叫燕云十六州。这个地方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由于地形复杂,山脉连绵,再加上人工修建的长城,对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来说,几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就好像扼住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门,随时可以长驱深入,直捣中原腹地。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如何落到北方游牧民族手里的呢?

李存勖、李嗣源的胜利

公元926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辽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第二件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去世,两人死去的时间间隔不足四个月。

这两人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尤其是军事上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早在917年,耶律阿保机就曾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幽州,李存勖亲往救援,并于当年八月大败契丹军队,斩首数万计,缴获牛羊、辎重无数,打得契丹人数年不敢南下。

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勾结耶律阿保机,引契丹军南下,结果被其义子王都发现并囚禁,但定州已经被契丹军队包围。李存勖亲率五千铁骑北上,先后在新城、望都大败契丹军,并乘势往北追至幽州。

可以说,耶律阿保机在李存勖面前,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两次被对方以少胜多,打得大败,这是耶律阿保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完败。

耶律阿保机和李存勖相继去世后,继任者分别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后唐明宗李嗣源,这两位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君,无论军事、政治上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当然作为敌对国,他们之间也免不了要交手。

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以定州投附契丹,明宗立刻命王晏球进讨,契丹也派秃馁率军来救,两军交战,反复较量的结果是唐军收复定州,王都举族自焚,秃馁被生擒处斩。

定州争夺战表明,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力,丝毫不弱于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且,连续多次对中原王朝的作战失利,使得契丹从此数年不敢带兵南下。然而,这个时候,中原王朝出现了一个被千古唾骂的叛徒——石敬瑭,葬送了这一切。

千古罪人石敬瑭

李嗣源死后,后唐陷入了皇位争夺的混乱之中,最终李从珂占据了皇位。但他环顾四周,有一个人让他最不放心,那就是李嗣源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

于是,李从珂在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并催促他马上赴任。郓州在今天的山东东平县,石敬瑭要从太原跑到郓州去,那就远远的离开自己的根据地了。李从珂此举的用意实在过于露骨,只怕石敬瑭还未到任,便会死在路上。

石敬瑭也不傻,当然看得出来李从珂要杀的意思,因此在部下众将的鼓动下,决定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无法责怪石敬瑭,这些都是在正常的政治斗争范围之内,石敬瑭要想保住自己一家老小和亲信部下的性命,造反是他唯一的选择,但他接下来的做法就“脱轨“了。

石敬瑭公开造反之后,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围攻太原,为解太原之围,石敬瑭竟然向他北方的“邻居”契丹求助,上表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奉,此外他还答应灭唐以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诸州割让给契丹。

本已经被后唐打得心惊胆战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喜过望,当即亲率五万精骑南下。石敬瑭下令,一路上不得设防,耶律德光从云州出发,途径雁门关等重要军事要塞,均未受到任何阻碍,很快便兵临太原城下。当晚,当晚,石敬瑭出北门拜见了比自己年轻十岁的“父亲”辽太宗。

在石敬瑭和辽太宗的两面夹击下,唐军大败。

当年十一月,辽太宗立石敬瑭为晋帝,石敬瑭向辽太宗称臣、称子,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辽纳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包括:幽州(今北京)、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意义

在平原上,游牧民族的骑兵,对上中原王朝的步兵,毫无疑问是骑兵更具优势,由于马匹、生活习惯等原因,中原王朝几乎无法训练出大量的精锐骑兵,所以历朝历代,对待游牧民族的进攻,一直处于守势,采取的手段更多的是怀柔、分化。

这样一来,长城就是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一个重要屏障,而幽云十六州就是分布迤逦分布在长城一线的南侧,是拱卫长城的重要依托,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和补给,将游牧民族的骑兵阻挡在长城之外。

然而,当幽云十六州归属辽国之后,不仅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这个最大的屏障,而且连长城南侧可以在军事上布防的隘塞险要也一并拱手让给了辽国,再也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甚至整个中原王朝都完全敞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

石敬瑭是千古罪人,在这一点上,并不能因为现在的统一而一笔勾销,这个问题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看。当时的后唐和辽,是敌对国家的关系,石敬瑭出卖国家的利益,谋求的是个人得以称帝的结果,为此导致了之后数百年中原王朝在战略上的被动,老百姓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血和泪,对此石敬瑭难辞其咎。

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

辽太宗得到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出入中原地区十分方便,多次南下攻晋,掠夺人口和物资。到了947年,辽太宗攻破了东京,晋少帝举族出降,后晋灭亡。

辽太宗虽然有占据中原的意图,但他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东京、洛阳数百里间财畜被抢劫一空,老百姓们不堪暴行,不断群起袭击辽兵,于是辽太宗改变初衷打算回北方去,结果在走到杀胡林时病死。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之后,当然打算收回幽云十六州,拱卫中原。但是,北宋当时还未统一全国,而且就军事实力和地利来说,也却是打不过辽国。为此,赵匡胤设立了封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盈余,打算蓄满三五百万以后,与契丹交涉索还燕云的土地与民众。倘若契丹同意,这些款项就作为赎款,否则就散尽库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他做了一个估算,倘若以二十匹绢的价钱换取一个辽兵的首级,辽朝十万精兵用二百万匹绢也就搞定了。但事实却并未如他所料那样发展,封桩库在北宋后期,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帝自己掌握的小金库,也可以说是皇室的私有财产。

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于979年北征,灭掉了北汉政权,实现了统一。随即,太宗与辽开战。然而在高梁河之战中,占据兵力优势的宋军大败,太宗在混战中腿上中了两箭,仓皇奔逃。

986年正月,经过长期准备,宋太宗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伐辽战争,史称雍熙北征。但是,太宗并不相信前线的将士,他亲自画好阵图,要求前线按照他的指示行动。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如此拘泥行事,焉能不败?果不其然,尽管前线有曹彬、潘美、杨业这样的将才,但辽军在岐沟关和陈家谷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雍熙北征彻底失败。

雍熙北征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却以惨败而告终,从此之后,宋朝的君臣将士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彻底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把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对辽一味采取守势。

无尽地蹂躏

将防线退至定州一带,集高阳关、沧州军队于此,重兵防守。

但是,定州两翼空虚,辽军可以绕过定州,直接攻击,兵临澶州。宋真宗时期,辽国二十万大军绕过定州,杀入宋朝腹地,威胁到了首都汴梁。在宰相寇准的一再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阻击辽兵,最终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算是花钱买来了和平,此后双方几乎无战事。

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当然也就接管了幽云十六州。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北宋又失去了地利的优势,当然更加不堪一击。1127年,金国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设若幽云十六州在北宋手中,那么依靠长城之险固守,金国当无可能如此顺利灭掉北宋。

至于南宋,偏安一隅,一味求和,就连收复河南祖宗陵寝之地也做不到,别说收复幽云十六州了。直到蒙古兴起,灭金,灭西夏,灭南宋,统一中国,幽云十六州才算重归为一国之内的版图。

综上所述,从936年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开始,中原王朝就几乎失去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能力,无论是辽也好,金也好,元也好,都是以幽云十六州为门户,随意进出中原,石敬瑭当年之举,可谓流毒无穷。北宋的太祖、太宗两位皇帝,虽然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心,却无收复之力,之后的皇帝们就更不用提了。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