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最美人间四月天——“红藤儿”番薯原产地丽岗镇塘午村见闻

来源: 作者:毛勇强 发布日期:2022-04-29

三月桃花已落尽,四月杨柳醉春风。4月上旬的一天,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迎着明媚的阳光,我慕名前往“红藤儿”番薯原产地——化州市丽岗镇丽岗村委会塘午村采访。所见所闻,印象殊深,感慨万千,深感不枉此行!
    
由于事先通过丽岗镇领导预约,塘午村新老村长已在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候我们。刚来到村口,我们已闻到既甜又香,令人垂涎欲滴的番薯味。我们刚落座,村长陈国用端来了热气腾腾、芬芳四溢的“红藤儿”番薯,请我们品尝。我拿了一条剥去薄薄的皮细咽慢嚼,觉得甜而不腻,口感良好,入口即化,真是“味道好极了”,我不禁脱口而出:“塘午番薯果然名不虚传!”

寒暄过后,两位新老村长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种植“红藤儿”番薯的历史。老村长陈水秀出生于“大跃进”年代,曾担任“村官”多年,是个“本地通”,而且口才了得。于是,我成了“忠实听众”。老陈告诉我,塘午村是于清朝从本镇博青村委会搬迁来的,原名堂悟村,后人为了方便书写改为塘午村。该村土地是灰色土壤,沙质带泥,细软、松散、肥沃,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适宜种植番薯,以“糖胶墩”“糖胶糖垌”出产的最为纯正。“红藤儿”番薯是他们的祖上培育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红藤儿”又名“竹头红”,是因为薯藤细且红,老叶翠绿,新叶嫩红而得名。个小、红皮、皮薄、肉黄、清甜、柔软,而且薯尖呈白鸠嘴状,才是正宗的“红藤儿”番薯。如果有人用其他地方的番薯冒充“红藤儿”番薯的话,塘午村的中老年人一眼便可以识破。

说到这里,老陈饮了一口茶,继续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凡是土特产都和天时、地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与品种、土质、水质、气候、小环境和管理方法至关重要。塘午村盛产“红藤儿”番薯简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贝”和鸿福。
   
听到这里,我不禁插了一句:“依据是什么?”老陈答道,该村紧靠“镇州之山”尖岗岭,还靠近北庄水库,真是背山面水,环境优美,是一块“风水宝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品种和独特的种植、管理方法,造就了“红藤儿”经久不衰的“威水史”。老陈说,直到今天,村民们仍用传统的方法种植和管理“红藤儿”番薯。每年收割完晚稻后,村民们便筹划种植番薯。精心犁好地畦挖坑后,先施草木灰,再种植番薯,之后引来北庄水库的清泉灌溉,让番薯“定根”。“红藤儿”番薯生长期半年多,在这期间,村民还要进行松土、除草、浇粪水。“工夫加肥粪”使该村种植的番薯无惧风霜雨雪,所产的番薯与众不同,不仅味道甜美,还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和钾、镁、铜、硒、钙等十几种元素,是养生保健的好食品,具有健胃开食,抗癌、抗糖尿病、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因此,该村所产的番薯不仅在化州市大有市场,还在广东省都颇有名气。

这时,陪同采访的镇领导告诉我们,塘午村年产“红藤儿”番薯3万多公斤,成了皇帝女一一不愁嫁。每年从惊蛰至清明期间,是收获番薯的时间,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客商和消费者蜂拥而至,尽管番薯贵过米,依然往往供不应求。清明节后,是收获番薯的尾声,该村一位在珠海打拼的老板,匆匆赶回来,要购买2000公斤番薯,村长和几位村民大力帮忙,才让他如愿以偿。

需要写上一笔的是:陈水秀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个经常读书看报的老农,他特别欣赏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说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他说,程专家这句话说到我们农民的心坎上了。虽然我不再担任村长了,但是依然关注本村的发展,渴望“红藤儿”番薯走出省门、名扬全国,乃至走向国际市场,我愿意为此贡献绵薄之力。他将“红藤儿”番薯与文化结合起来,自撰了三副上联:堂住成龙子孙旺,堂地肥沃谷米香,堂纸福禄书香第。如果有人可以分别对出下联,他个人奖励600斤“红藤儿”番薯,以此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帮助乡亲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农有如此雅兴和胸怀,令人感动不已,肃然起敬!

采访即将结束时,现任村长陈国用说:“红藤儿”番薯是该村特有的良种,只有约一百多亩耕地适宜种植,而且亩产量不高。但因为价格坚挺,村民的收入还是可观的,以平均价格每公斤6元计算,年产值约20万元。正是:红藤新枝齐劲发,寅年老少乐开花。


(作者是广东省作协会员、南方日报特约通讯员、茂名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已出版《跋涉者的足迹》《两手空空的“大富翁”》等6部散文、报告文学集)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