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连续十届捧杯!总分江苏第一!南航在“挑战杯”竞赛中再创佳绩!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4-13

刚刚

第十七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

暨“科创先行 强国有我”网络主题活动

在四川大学举行

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播

我校喜获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

总分江苏第一、并列全国第八

以优异的成绩再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

自我校2003年首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

20年接续传承

连续十届捧得“优胜杯”

2003年第八届竞赛捧杯

2005年第九届竞赛捧杯

2007年第十届竞赛捧杯

2009年第十一届竞赛捧杯

2011年第十二届竞赛捧杯

2013年第十三届竞赛捧杯

2015年第十四届竞赛捧杯

2017年第十五届竞赛捧杯

2019年第十六届竞赛捧杯

2021年第十七届竞赛捧杯

在本届赛事当中,由徐惊雷、王霄、吕郑老师指导的“高机动无舵两栖航行器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钱志余、李韪韬、邢丽冬老师指导的“新型肿瘤微波精准消融关键技术及治疗仪的研制”,李迎光、郝小忠、周靖老师指导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微波原位快速修补仪”,沈一洲、程诚老师指导的“金属管材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技术与装备”四个项目荣获一等奖;由潘时龙、张亚梅老师指导的“面向B5G/6G时代的光电振荡器”,徐帆、吴启晖老师指导的“被动式太赫兹智能安检系统”两个项目荣获三等奖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竞赛组委会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框架下举办三大专项赛。一年中,我校在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黑科技”专项赛中荣获“星系”级(特等奖)2项、“恒星”级(一等奖)2项,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赛事概况

本届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大学承办。推报全国的作品达2.2万余件,覆盖学生近220万人。本届大赛回归育人初心,深挖育人价值,基础更实、覆盖更广、发展更均,提升竞赛客观性,评委邀请层层保密,建立评委抽选及邀请工作“互盲”机制,评审流程规范透明,围绕增强提升赛事“交流性”改革方向,促使赛事成为青年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有效课堂和有形载体。

赛事回顾

我校备赛工作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在学校科研院、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2020年10月启动校赛以来,经过学院选拔和三轮校内评审,从531支申报团队中遴选出11支团队参加江苏省赛,经过网评和线下答辩,6支团队入围全国比赛,经过国赛网评,最终4支团队入围全国终审决赛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1年11月的全国终审决赛延期至2022年3月底举行,这是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挑战杯”,备赛时间长达523天,也是第一次线上比赛的“挑战杯”,从“云答辩”到“云颁奖”

2021年3月,校赛决赛线上答辩及日常培训打磨

2021年5月,省赛线下答辩

2021年5月-9月,红色专项活动、

“黑科技”专项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相继举办

在主体赛全国终审答辩环节,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处提供专线保障,长空学院保障比赛场地,艺术学院提供团队造型。校内专家老师倾力支持,团队指导教室全力以赴,参赛队员迎难而上,展现了南航学子的青春风采。

校党委书记郑永安、校长单忠德指导参赛项目

副校长施大宁、“挑战杯”技术总顾问熊克指导参赛项目

校党委副书记陶勇、刘宇雷指导参赛项目

校内专家、各项目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全国终审决赛赛前动员会

一次次头脑风暴

一次次推倒重来

一次次复盘总结

每个项目平均

备赛时间超过500天

长达2000余小时

PPT修改100余次

讲稿修改100余次

背诵超过500遍

集训答辩120余场

他们见过凌晨3点的校园

肩并肩一起向前

感谢所有为“挑战杯”而努力的

老师和同学们

是你们的奋斗和拼搏

再续了20年南航“挑战杯”的辉煌

各参赛项目团队日常备赛

低年级同学观摩比赛模拟答辩

获奖项目简介

所获奖项:拟授一等奖

项目名称:高机动无舵两栖航行器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所在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指导老师:徐惊雷、王霄、吕郑

项目成员:兰炳松、李亦、董晗、彭元、刘雅琪、蔡乐、张睿婧、刘宇轩

项目简介:本作品是一款可用于高机动无舵两栖航行器的新型推进系统,采用团队提出的固定几何无源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来产生推力矢量,不仅解决了传统机械矢量喷管部件多、推力损失大、可靠性差等诸多弊端,而且能以一套构型在水和空气两种工质中产生高效的推力矢量,从而替代传统舵面对水空两栖航行器进行姿态控制,有望减阻70%,航速提高30%,续航时间提高200%。该技术给未来两栖高机动航行器提供了原创性的技术方案。

所获奖项:拟授一等奖

项目名称:新型肿瘤微波精准消融关键技术及治疗仪的研制

所在学院:自动化学院

指导老师:钱志余、李韪韬、邢丽冬

项目成员:冯宇、吴鑫、李梦雪、张丹、朱柔君、唐千舜、伍彪、俞钦栋

项目简介:本团队研发一台肿瘤微波精准消融治疗仪及三款配套消融探针,突破微波消融临床三大技术壁垒。原创提出术中2D实时疗效评估技术,实现临床消融效果实时可视化;首创单针适形消融技术及定向消融技术,设计多款单针双点适形消融针及定向辐射消融针,实现临床不同形状肿瘤精准适形治疗;创建基于多参数反馈的碳化自动调控技术,解决临床微波消融设备无法精准控温的难点,减少碳化,减轻病人副作用,整体提高微波消融的精准性。

所获奖项:拟授一等奖

项目名称: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微波原位快速修补仪

所在学院:机电学院

指导老师:李迎光、郝小忠、周靖

项目成员:王攀、郭嘉炜、于浩然、刘子羽、刘恺、魏之傲、杨昊达

项目简介: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装备在服役过程中不可产生损伤,国内的修补仪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的电热毯,通过传导加热修补,周期长达数小时。本项目创新设计了一种电磁共振结构,突破复材构件从反射微波到吸收微波的原理转变。同时,设计了柔性腔可以适应不同曲率的零件,提出了快速修补的交变控温工艺,最终研发了微波原位快速修补仪,将修补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使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所获奖项:拟授一等奖

项目名称:金属管材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技术与装备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沈一洲、程诚

项目成员:吕万程、韩明明、吴润华、吕学良、宋玉越、潘昱良、韩冰、杨昕格

项目简介:本作品通过控制成形机构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及姿态实现三维连续变曲率复杂构件的柔性、精确、整体成形,创新性地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曲率连续自由变化弯管、异形截面弯管等复杂弯管生产的“难、慢、贵”等问题。研制的三维自由弯曲成形装备,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装备禁运,助力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大型工程装备的技术零部件保障能力。

所获奖项:三等奖

项目名称:面向B5G/6G时代的光电振荡器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潘时龙、张亚梅

项目成员:潘洲阳、李平、杨锋、吴怡凡、王爽、蔡宇翔

项目简介:在5G/6G通信时代,文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必须通过信号进行传输,信号源成为基站中重要的信息承载和传输模块,其性能直接影响基站的通信能力。相比于目前基站中广泛使用的电信号源,本团队研发的光电信号源具有噪声低、信息承载能力强的优势,正快速成为5G/6G时代主流信号源,能够大幅度提升基站的通信能力。目前,团队已申请专利8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EI论文5篇,具有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

所获奖项:三等奖

项目名称:被动式太赫兹智能安检系统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徐帆、吴启晖

项目成员:黄旭扬、刘娅、刘子彤、吴光宇、张艺佳、鞠沅良、孙钰晗、姚一可

项目简介:被动式太赫兹成像技术探测自然体辐射的太赫兹波进行无源成像,然而,目前市场上设备均存在“成像慢、质量差、识别难”的瓶颈。为此,本团队自主研发一套被动式太赫兹智能安检系统,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复用一套光路和采集设备完成双倍窗口的高速成像,大幅提升安检实时性;融合生成对抗网络与语义分割网络,实现干扰情景中人体的智能感知;扩充深度学习容量以强化对不同质量目标和小目标的识别能力。本作品可对人体及隐匿物进行实时成像、干扰滤除和智能识别,在大人流量场所安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挑战是什么?

是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是超越常规的自我突破

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祝贺获奖的老师和同学们

“挑战之路”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期待南航青年在未来的挑战中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