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群雄并起帝王更换频繁,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生死搏斗
朱温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长达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唐朝的影响果真就此完全消失了吗?"后梁"建立后,尽管许多藩镇被朱温扫灭,连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但是只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始终认为唐朝的历史没有结束,他就是与朱温结下深仇的李克用。
此时距上源驿盛宴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李克用也已经从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变成了雄踞河东的军事霸主,此时对"后梁"构成巨大威胁的也只有李克用的河东军事集团,接下来的中原争霸,也正是在这两个军事集团间展开。
朱温弑杀唐昭宗的消息传到太原时,李克用南下恸哭,发誓要诛凶讨逆恢复唐朝,李克用仍自视为唐臣,以勤王讨逆为旗号与"后梁军队不断攻杀。朱温的军队有严酷的纪律十分彪悍,他曾立下规定,如果有将校在战争中被杀或逃走,他所率的全部士兵都要斩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跋队斩,对自己的军士尚且如此,对敌兵则更为残酷。
李克用则以义气相勾连,以他的义子"十三太保"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义儿军,然后又以义儿军为中心,组建了强大的军事集团,李克用的十三个义子个个武功非凡,皆一时雄杰暴武之士,帮李克用立功名打天下,太保李存孝称得上天下最晓勇的武将,在千军万马中往来冲杀如履平地,李克用与他的义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共同浴血奋战,不断取得重大战果。
李克用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克用与朱温一直展开着不间断的斗争,"后梁"建立后战争更加激烈。公元908年,原本雄心勃勃的李克用准备与朱温一决雌雄,在这最后关头李克用却暴病而亡,直到李克用临终的时候,他仍在军营中筹划着军事计划,他把儿子李存勖立为"晋王"取出三支箭,嘱咐儿子完成三件大事。
第一支箭直指北方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他们正占据着幽州。
第二支箭指向了中原王朝之外的契丹。
第三支箭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消灭世仇朱温。
李克用死时外面黄沙漫天,真正的大战将在他死后全面展开,自从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南方各节度使也纷纷独立,先后建立起九个国家,再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这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
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非常繁荣,是当时东南的第一大都市,五代时以扬州为中心,先后建立起两个国家,吴国与南唐。合肥人杨行密曾任唐朝的淮南节度使,被封吴王,中原战火弥漫时,杨行密果断出兵,强力遏制了朱温的南进步伐,使南方经济免遭破坏。
李煜
公元937年,吴国的权臣徐知诰代吴自立,徐知诰自称是唐朝的后裔改名李昇,他将国号改为"大唐",史称南唐。南唐以保境安民息兵养民为基本国策,农业开发的力度超过南北各政权,南唐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盛,这里更是艺术的王朝,两代国主李璟和李煜都是江南才俊在他们的带动下,南唐的文学、美术、书法、音乐、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吴越国的国王钱镠发展农桑,使吴越的富庶甲于东南,苏州杭州得到了大力修建,建筑艺术之高在当时世界上均堪称一流,自然之景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最令人羡慕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从此传遍天下。
吴越国向南,由王潮王审之建立的闽政权正蓬勃发展,海洋经济被大力发展,甘棠港自开辟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十国中地处西南蜀地以成都为中心,山川险固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朱温建立"后梁"时,蜀王王建也自称皇帝,建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堪称明主,他的继承人却残暴昏庸,前蜀灭亡后后蜀建立,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即位初期,勤劳国事与民休息,后蜀国势因此强盛,尽管中原战争不断,但四川却偏安一隅经济繁荣,后蜀一度成为令人向往的文化国度。
中南地区的长沙在五代十国时是楚国的潭州,在当时它是南方最大的茶市,茶税成为楚国的主要税收来源,每年所得凡百万计。
南方国家中地处湖北的南平,在各国的缓冲地带得到生存发展,偏居岭南的南汉也能兴办学校提倡文教,使昔日的蛮荒之地得到一定的发展。十国中唯一的北方国家北汉,在与辽国结盟后也能守境割据。
此时的中国,南方各国虽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他们都无力改写历史,真正的历史大戏还是在中原上演。
李存勖
李克用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李存勖正在按照他的临终遗嘱,展开强有力的中原争霸,李克用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被供奉在家庙中,每次出征李存勖都郑重的取出放在锦囊里,打了胜战又送回家庙,这三支箭成为李存勖积极进取的指南针。
公元913年,李存勖的军队攻陷幽州,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区,刘仁恭父子被擒,李存勖用刘仁恭的血来祭奠李克用之墓,彻底完成了第一支箭的任务。
公元922年,李存勖率部大战契丹大军将其驱逐出境,李克用交代的第二支箭也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二个中原王朝,史称"后唐"。李克用交代的这三支箭只剩最后一支了,真正的最后的决战即将展开。此时的后梁已经走了下坡路,朱温早已被他的次子所杀,导致后梁进一步衰败。
公元923年十月,李存勖的军队进攻梁都汴京,曾经不可一世的后梁被李存勖大军攻破而灰飞烟灭。李存勖志得意满,真正做到了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地步,也许唯一遗憾的是朱温已经不在人世。然而这位登上帝王的武士,却开启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戏剧人生。
李存勖自幼精于音律,平定中原后,李存勖经常和伶人们一起演戏,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在古代传统观念中伶人的地位是很卑下的,李存勖非常重用伶人,让他们当官担任重要职务,这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空前绝后的奇特景观。伶人的地位突然逆转直上,在现实政治中粉墨登场,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帮李存勖打天下的功臣却被忽视了。
李存勖听信谗言,将功勋卓著平定前蜀的西平王郭崇韬杀死,此时魏州等地发生兵变,京城也出现了叛乱,伶人出身的亲军将领郭从谦,平日把郭崇韬当成自己的叔父关系亲近,郭崇韬死后不久,郭从谦率部攻打城门,李存勖亲率近卫骑兵出击,但他已经众叛亲离,调动不了附近的军队,身边的人也纷纷离开,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士现在却孤立无援,在无比的失落和痛苦中,李存勖被一箭射中,称帝仅三年便死于非命。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是十三太保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先后随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三十余年屡立奇功,兵变爆发时,李嗣源受命到魏州讨伐叛军,但平叛没多久,手下的将士策动哗变,与叛军兵合一处拥戴李嗣源为皇帝。这是又一次成功的兵变。
李嗣源即位后,首先做的就是镇压和整顿,对于骄悍难制的将士,李嗣源悉数诛杀以绝后患,几次大规模的屠杀,骄兵悍将动辄作乱的局面被初步改变,李嗣源进一步的强化中央集权,他整肃吏治,使饱受战乱的中原民众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休养生息。
李嗣源自身也有缺陷,他即位时已经六十岁年老力衰,完善的制度依然无法建立,只好将大量的权利让家属亲信把持,让自己的人代替原有的军阀成为新势力。李嗣源晚年患病时,宫廷政变再度发生,次子李从容率兵攻打宫门妄图篡位,但事败被杀,李嗣源本人惊悸悲恸凄惨地死去。
经过一系列的杀戮之后,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自立为帝,刚刚即位李从珂对太原的石敬瑭十分忌惮,石敬瑭不仅是拥有军队的一方诸侯,而且是李嗣源的女婿,为了解除石敬瑭的威胁,李从珂决定先下手为强,迫令石敬瑭离开巢穴,这个决定不仅使李从珂很快死去,而且引发了一道令中原王朝几百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
为抵御李从珂石敬瑭面临艰难的抉择,最终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主动向北方的契丹求援,此时的契丹兵强马壮野心勃勃,为了获得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主动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措施完全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
燕云十六州东西绵延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历史上这里不仅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也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各朝各代的中原政权无不派重兵把守唯恐有失,因为一旦失去北方再无险可守,强国铁骑便可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了五代时期中原的第三个政权"后晋"。但是石敬瑭虽然当了皇帝,对契丹只能是卑躬屈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的继承人石重贵试图冒死一变,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变被动局面,但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公元944年至947年,契丹大军三次南下后晋灭亡。
契丹人虽然打进中原,但是他们的劫掠和暴行激起了中原民众的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地区出现了政治空白,太原留守刘知远趁机发兵,建立了后汉政权,他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次子刘承佑继位,兵变再次发生刘承佑被杀。
公元951年,正率大军抵御契丹的邺都留守郭威,被将士们拥立为皇帝,建立了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后周"。郭威和他的继任者周世宗柴荣,都是五代时期的明君,他们大刀阔斧的改革内政,柴荣是郭威的內侄和养子,为防止兵变柴荣在侍卫军之外又组织了殿前军,使殿前、侍卫两司构成中央禁军,从根本上改变了晚唐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
除了兵变难题外,燕云十六州也始终是后周政权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柴荣的大军先后讨伐后蜀、南唐、取得重大战果,但燕云十六州始终如鲠在喉,柴荣迫不及待的想要从契丹人手中夺回来,柴荣下决心亲征契丹,并收复了被辽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但没想到就在柴荣准备趁胜进取幽州时却染上重兵,他留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他的继任者他的儿子柴宗训只有七岁,死神即将到来,柴荣强撑最后的力气安排后事,他对军队进行了重大调整,可依然没能改变可怕的兵变的困局,五代即将结束。
漫漫长夜中一个又一个统治者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却又转瞬消失,无论是狡诈的朱温,痴迷戏曲的李存勖,还是年老体弱的李嗣源和英年早逝的柴荣,他们都无力破解中华大地的政治困局,更何况七岁的柴宗训,但历史的车轮已迫不及待的向前推进,中原大地将要出现一位伟大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