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地质部直属的这5所院校,现状如何?网友:只有一所拉跨了
在我们国家的国务院序列中,曾经有一个地质部,成立于1952年,首任部长便是中国地质理学的创立者、中科院院士李四光。相信很多人都好奇,这个地质部是干什么的?事实上,早在1950年,全国已经接管和重新组建过15个地质调查所和研究所,全部职工约800人。为了使当时有限的地质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力,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编制了全国的年度工作计划,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地区组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行动,并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解决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的资源问题。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任命李四光为部长,负责组建机构、建立制度、规划任务、调集队伍、培训人才、生产装备等方面实施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负责的地质部,主要负责新矿山的地质勘探、地质普查及全国地质矿产资料的汇交和地质工作登记等工作。
现在的地质部已经不复存在,其管理职能已经规划到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其中有一个地质勘查管理司,现在主管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曾经的地质部为我国做出的重大贡献不可忽视。
地质工作的大发展需要大量地质专业人才,把当时有名的两所院校:南京地质学校和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加起来还不足600人。尽管到了1952年的年底,地质部门调集和培训的技术人员累计达到1000余人,但和1万九千人的目标相差甚远。
1952年秋,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和西北大学地质系二年级学生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在长春,在原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组成了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在南京,以原华东军事测绘学校为基础,创办了南京地质学校,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在地质部1953年的预算中,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比地质勘探费还多了将近30%。国家对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视可见一斑。
1955年,北京大学也恢复了地质系。1956 年,以重庆大学为基础,在北京和长春地质学院的支援下,又创立了成都地质勘探学院。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工业部门的学校也建有地质系,如北京石油学校、北京矿业学院、昆明工学院等。1956年,仅地质部属地质学院和中等地质学校在校生达 26842 人。
至1966 年,除地质部所属的北京、长春、成都三所地质院校外,全国已有 20 多所高校和几十所中等院校设立了地质系及其相关学科。地质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曾经隶属于地质部的5所院校: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看看它们的现状如何。
1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其实是两所学校,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北京、武汉两地分道扬镳,各自独立发展。它也是地质部直属的实力最强院校,现在由教育部直属。
学校创建于1952年,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合并组建。如果说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那中国地质大学就是“动地”。
如今的中国地大,是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拥有地球科学学院、环境学院、海洋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23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地质大学共有29个学科参评,其中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获评A+,全国排第一。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16个学科获评B类,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获评C类。学科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这符合一所211院校的水准,甚至比一些985院校的结果还要亮眼。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软科大学排行中,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排在第48名,妥妥地一所中上流211,比2020年和2019年都有所提升。
中国地质大学是地质部直属院校中发展最好的一所,一直没有更过校名,传承着地质学科的优良传统。
2 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的宣化地质学校,1971年,学校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后经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地质大学等时期,最终在2016年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
如今的河北地质大学,是一所拥有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65个本科专业,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5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会计学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个学科获评C类。
在校友会排名中,学校2021年位列第253名,比之前的2020年和2019年都有所上升。
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会计学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从学科建设上来看,河北地质大学的发展方向,估计是要向中国地质大学看齐了(综合性院校)。
3 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学院)
1956年学校正式开工
成都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创建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校名和“地质”没有任何关联。
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学是由四川省和国土资源部共建,拥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院、能源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都理工大学一共有10个学科参评,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和土木工程获评B类。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7个学科获评C类。
单看校名,很难看出这曾经是一所地质部直属的院校,但看学科评估结果,它的历史就会一目了然。
在软科大学排名中,成都理工大学2021年排在第173名,结果还算不错。
在科研方面,学校曾经打破了多项第一。《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效应:规律、机制与影响》(Earthquake-induced chains of geologic hazards: patterns, mechanisms, and impacts)在地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性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上发表,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及第一单位,在该刊物上发文。为此,联合国防灾减灾署还特别对成都理工大学做了大篇幅报道。
成都理工大学王元君教授、侯明才教授、阎建国教授、周怀来教授、王峻副教授团队,依托学校承担的中海油重大攻关项目“渤海海域潜山石油地质特征、典型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等多个大型课题,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机制、潜山储层成因机理和潜山太古界变质岩裂缝-孔洞型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渤海油田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成功发现。
可以看出,成都理工大学在换了校名后,优势学科还是在地质方面,展现出曾经部属院校的硬核实力。
4 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
长春地质学院现在并入到985吉林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创建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并入到长春科技大学。
2000年,全国大学合并潮中,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吉林大学。
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地质学获评B。
在科研方面,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吉林大学科考队赴南极科考,执行任务所用的“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由吉林大学研发,为中国深入开展极地钻探工程、获取更多南极深冰下的岩心样品提术支撑。
5 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由交通运输部、教育部、陕西省共同管理。学校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学位点。
现在的长安大学是一所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一共有16个学科参评,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获评B类。力学、建筑学等9个学科获评C类。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在软科大学排行榜上,2021年长安大学位列第88名,比前两年都有所上升。
在科研方面,毛景文院士提出的中国东部中生代大陆成矿新理论不仅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获得了第15届国际矿床成因大会的库汀纳-斯米尔诺夫奖,该项技术推动了多金属矿找矿取得重要突破。
地测学院韩玲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源遥感协同的地质矿产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在地质方面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从最初的地矿部到国土资源部,再到如今的自然资源部,它们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经地质部直属的“5朵金花”,如今除了中国地质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继续保持地质的校名外,其余三朵金花合并的合并,改名的改名。发展势头最好的,当属中国地质大学,而相对拉跨的,就属河北地质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