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同样是战国战神,为何廉颇和李牧的实力,明显不如白起?

来源:乡村笑笑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3-19

白起的战绩,伊阙之战十万对阵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一蹶不振。鄢郢之战三万步兵自断后路深入楚国腹地,在几十万楚军的包围中打运动战,打得几十万楚军没脾气退守鄢都,而后水淹鄢都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楚国举国震怖,白起看准时机率领三万疲敝之卒再伐楚国,打得带甲百万的楚国祖地尽失差点亡国,楚王出逃到陈地收拢败兵只余十万,泱泱大楚直接变成二流国家,堪称运动战的典范。华阳之战带着十万步兵七天奔袭千里斩首魏军十三万,溺赵军两万,战绩极好。

秦国当时要攻击赵国只有两条路,要么走太行山险道,要么在韩魏旁边绕远路,两条路都不好走,补给线很长不说,还容易被攻击,而且两条脆弱的补给线都无力支撑起秦国几十万大军同时攻赵,所以秦军要么分兵要么只能是十万上下。赵国在自己家里作战,赵国上下都同仇敌忾,在地形补给兵员都有优势,在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的时候都是倾国之兵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攻击远道而来的秦军。

但是因为赵军训练和装备和秦军有差距,伤亡反而比秦军要惨重,惨烈的伤亡甚至动摇了赵国的国本,加之河北大旱,赵国求粮于齐而不得,赵国君臣都已经没有信心继续抵抗了,想退守靠近燕国没有遭受旱灾的北部再谋出路。李牧却从军事角度出发,知道失去了太行天险之后补给充足的秦军,就是孙武再世都没办法抵挡,力谏不退。还有让赵王立储以强军心的言论,可以说当时李牧和赵国君臣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才有了秦国反间的机会,可以说就是没有秦国的反间计,赵国当时也支撑不下去了,从北部运粮杯水车薪,在王翦的阳谋之下也支撑不了多久。

廉颇善守,李牧善骑。长平之战前期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廉颇被王龁打得连输几场,连营寨都守不住才退守百里石长城与秦军对峙。当然并不是说廉颇不行,而是赵军与秦军有差距,当时的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赵国退兵自保,但是赵国如果退出长平,其军事重镇晋阳和雁门地区都将直面秦军的兵锋之下。太行山以西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的损失是赵国所不能承受的,这才有赵国在长平进退两难的局面,而且在经历长期的对峙耗空国库后赵国已经无路可退。

李牧大败匈奴人并且两次击败秦军,是位名将。匈奴人不说,两次击败秦军都是秦军轻兵急进,被李牧抓住战机倾赵国之兵击败,但是赵军因为装备和训练不如秦军,两次下来赵军的伤亡比秦军要惨重。加之河北大旱,赵国求粮于齐而不得,赵国已无力抵抗秦军,赵国君臣想退守代郡再谋出路。李牧从军事角度出发知道放弃太行天险就是孙武再世都没有办法阻挡秦军,与赵国君臣冲突,甚至在这种时候还拿出让赵王立储的言论,可以说君臣关系已经是势同水火,被王翦察觉到,派间谍反间,赵王便杀了李牧。

很多时候历史并没有说的这么简单,廉颇为什么打死都不愿出兵,因为他知道出去打不赢,李牧来了也一样,这叫知兵势,而白起则好一点,能灵活的用兵势。李牧比白起还是差一点,毕竟白起是真真正正的身经百战杀出来的,李牧在对抗秦军之前都只是在代郡和匈奴人作战,缺少了白起的那么复杂成长环境,时势造英雄,英雄改时势,白起的战绩堪称兵家绝唱,这是李牧所没有的。白起也就只有秦国这种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才能锤炼出来吧。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