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心腹孙铭九:自称“捉蒋第一人”,45年后被王玉瓒揭穿谎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暗自命人当日凌晨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被抓后,被迫同意国共合作。自此西安事变扭转了内乱的局面,统一了抗日战线。
实行抓捕任务的是孙铭九,他是张学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后,孙铭九坚持主张营救张学良,但是东北军将领王以哲提出了反对,救人心切的孙铭九枪杀东北军高级将领。
孙铭九
抗战胜利后,孙铭九自称“捉蒋第一人”,因此引来了许多争议。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自诩为英雄的人物,最后却投靠了日本人,沦为大汉奸。
从英雄到汉奸,孙铭九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他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留学日本归来,成为张学良的心腹
孙铭九,1909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在沈阳三中上学时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是同班同学。1928年,他在张学良资助下到日本留学。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海归”,孙铭九一毕业就受到了东北高层的器重。
张学铭
1934年,在张学铭的推荐下,孙铭九到张学良身边担任随从参谋。孙铭九坚定的抗日思想与张学良不谋而合,此后一直是张学良的心腹。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全国都在高喊抗日的呼声下,蒋介石不仅不联共抗日,反而不断将张学良的东北军调入陕西和甘肃打压共军,但是张学良的部队却一次次战败。
蒋介石
1936年,张学良有意联共抗日,但蒋介石严令对付共军。10月22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剿,张学良当面提出联共抗日,但遭到蒋介石拒绝。10月29日,在蒋介石的祝寿会上,张学良再次提出,蒋介石仍然拒绝。
12月10日,蒋介石召开会议,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决定在12日发动第六次“围剿”。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参加晚宴。
华清池
随即张学良决定兵谏,并向东北军宣布了此事。12日凌晨5点,东北军在华清池后面的山上抓获蒋介石。
其实抓捕蒋介石的过程非常激烈,孙铭九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蒋介石被兵谏,孙铭九发挥重要作用
12月11日晚,张学良召集部下孙铭九等人,命令他们将蒋委员长请进城,要抓活的,不能打死他。
西安事变
此时蒋介石住在华清池边上的五间厅,周围的侍卫有二三十人,配发的都是武器轻机枪。
据“捉蒋人”孙铭九的回忆,12月12日凌晨5时,孙铭九带兵与侍卫发生激烈的枪战,双方死伤惨重。
侍卫被打倒后,孙铭九带人从侧身进入了院内,在枪林弹雨中来到五间厅。踢开蒋介石房门后,孙铭九看到床上的被子被掀到了一边,但蒋介石却不见了。孙铭九伸手摸被窝还有温度,断定蒋介石刚刚逃走。
西安事变
这时一个士兵让孙铭九接电话,是副总司令张学良打来的,张学良下达最后命令:“天亮时必须找到委员长,否则提头来见!”
孙铭九立即命令部队兵分四路上山搜索。天刚亮时,在半山腰下的草丛里躺着一个士兵,孙铭九问士兵蒋介石在哪里,士兵手抖着指向东北侧的山里,孙铭九的部队立马赶过去,在半山腰找到了蒋介石。
东北军
阴暗中看到一个瘦长的身影缓缓显现,那就是蒋委员长。他原本干干净净的长袍,由于紧急逃命,沾上了很多泥土和树叶,脸上十分狼狈。蒋介石一听是东北军而不是共军便淡定下来,看来蒋介石并没想到活捉自己的正是手下大将张学良。
蒋介石立马坐在地上,孙铭九要他下山,说张学良在城里等候,蒋介石却说自己腰断了,一步也不能走,孙铭九提出要背他下山,他又说要骑马下山,但最终蒋介石被孙铭九护送到西安张学良处。
12月12日当天,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八项救国主张的通电,随后南京方开始向张学良谈判释放蒋介石的条件,12月24日,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12月25日,蒋介石得到释放,张学良将蒋氏夫妇送回南京。
张学良惨遭软禁,孙铭九心乱如麻
然而一回到南京,蒋介石就将张学良软禁起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学良就此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
王以哲
1937年2月2日,得知此事的东北军立即作出反应,军中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孙铭九、应德田和苗剑秋为首的少壮派主张武力救出张学良,另一种是以老将王以哲为首的元老派主张求和,双方争执不下,少壮派一怒之下枪杀王以哲等人,二二事件爆发。
那么这几位人物又是谁?东北军又为何出现内讧的局面?
1934年,张学良欧洲留学回国后,一直期望团结东北流亡势力,收复东北。张学良通过大量更换团以下的基层干部,吸收有朝气的抗日青年,来培养自己的心腹。
渐渐地,以应德田、苗剑秋和孙铭九为核心人物的少壮派应运而生,而师长以上的老干部则为元老派,包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等人。
少壮派中的应德田1900年出生,毕业于东北大学,后被保送到美国留学,1934年加入东北军。苗剑秋1902年出生,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东北军。
三人的人格特点也大不相同,应德田能谋,苗剑秋善断,孙铭九能干,坚定的抗日思想让三人走到了一起各,当时此三人号称东北军“三剑客”。
晚年的孙铭九
少壮派与元老派的分歧日渐增多,少壮派抗日情绪高涨,张学良只能与少壮派商议联共抗日,却不敢与元老派商议,只是怕他们反对以及泄露。
少壮派则想以旧换新、整顿军队,使东北军变成以张学良为主的东北新军,但元老派却怕触及自己的利益,所以两派在职位升迁上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蒋介石将张学良软禁后,东北军军官举行会议,元老派主张“先撤兵再谋救张”,一旦引起战争,恐对张学良以及东北军不利,但少壮派主张“为救张不惜一战”。
孙铭九等人对元老派的决定很是悲愤,派人枪杀王以哲等人,这也导致二二事件爆发。
枪杀王以哲等人后,少壮派提出坚持营救张学良,其他元老派的高级将领回师报仇,应德田、孙铭九以及苗剑秋三人被迫逃亡,东北军就此瓦解。
孙铭九忘记初心,成为大汉奸
2月4日,孙铭九三人被周恩来派人秘密护送到陕北红军驻地暂时躲避。两个多月后,应德田留在北平,孙铭九和苗剑秋逃往天津租界。
汪伪政府
汪精卫为政府成立后,二人先后前往上海和南京居住。1943年,孙铭九投靠了汪伪政府,后来在山东当上了伪保安副司令,成为了日本人的走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铭九投靠伪满军改编的国民党先遣大队。他先是带军占领东北宾县,然后发展特务机构。之后,他炸毁中共军火仓库,组织刺杀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最后被李兆麟(抗日联军总指挥)俘虏。
1949年后,因孙铭九在“西安事变”中,为了联共抗日所作出的行动,中央便邀请他在上海任职。孙铭九虽然上了岁数,但是还是想要为国家做些什么。他依然参与政治,甚至最后还当选了政协委员。在多次会议上,为建设新中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000年4月8日,孙铭九因病去世。
“捉蒋人”的争议
1987年,孙铭九在上海专访西安事变一事,孙铭九回忆道作为张学良的心腹,张学良的心思他都能猜到,于是12月10日他主动请缨去临潼捉蒋,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任务,更何况要抓的是蒋介石,张学良立马答应了。
孙铭九
自西安事变后到80年代,孙铭九一直自称是“捉蒋人”,甚至公开发表回忆捉蒋过程的文章。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外界一直认为孙铭九是“捉蒋第一人”,直到另一位当时“捉蒋”的参与者王玉瓒发声澄清自己才是“捉蒋人”,这才将真相还原。
20世纪70年代,中共中央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1978年,辽宁省的一位名叫王玉瓒的农民受到鼓舞,给中央的叶帅写了一封求证信。
王玉瓒
在西安事变中,叶帅和周恩来参加了张学良座谈会,商讨和平解决事宜,随同张学良的王玉瓒就是在此次会议中与叶帅有过一面之缘。
叶帅看过信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西安事变的真相,直到1981年12月31日,参加西安事变的很多当事人参加会议,在问到“捉蒋”的种种细节时,王玉瓒一一作答,孙铭九却答不上来,至此澄清“捉蒋人”是王玉瓒,隐瞒45年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关于孙铭九为何事后冒领军功,无人所知。他从多方面打探出王玉瓒行动的细节,然后说自己打响了“捉蒋”的第一枪,这样的行为着实有点匪夷所思。
结语
1990年,被关了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重获自由,被采访时问到想见什么人,张学良第一个讲到的就是孙铭九,在给孙铭九播放张学良采访的录像带中,孙铭九泪流满面。
孙铭九是个充满争议的人,他当过汉奸,还谎称自己是“捉蒋人”,但他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他支持张学良统一抗日战线,在张学良决定兵谏时,也挺身而出,他与张学良有着不可磨灭的情谊。对于这样一位争议的人物,我们应该客观公正。斯人已去,英雄汉奸往往就是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