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政策驱动下,体育培训行业步入监管时代

来源:华夏体育汇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3-17

青少年体育培训,热度持续已久。作为教育和体育产业的交叉领域,行业的发展与政策引导息息相关。历数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多项支持措施,在保障课时、纳入体测和升学考试等多方面展现出对体育学科的重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也纷纷出台“双减”落地政策。“双减”政策落地,让课外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渐消失,属于非学科的体育类培训迅速升温,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政策扶持、“双减”落地、中高考改革的推进下,体育培训迅速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赛道,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民心,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

站上“风口”的体育培训行业,需要警惕粗放式发展,加强对行业的规范和监管迫在眉睫。

2021年9月30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非学科类人员(体育类)应具备相关行业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

2021年12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规范》明确提出,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须持证上岗,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人才评价机构颁发的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经省级(含)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关证书以上六类中至少一种证书。

1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行业标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标准对执教资质提出要求,执教人员应持有国家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3月3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公告》提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校外体育培训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迎来政策红利的同时,持证上岗、规范监管也将进一步加强,为广大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培训创造更好的环境。

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传播体育文化精神,全面推进体育强国计划、健康中国建设和体教融合实施,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测评、维宁人力资源(北京)有限公司负责实施、重庆同博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执行的“体育城市人才培养项目”于2022年春季启动。

为规范体育培训机构执教资质,提升青少年体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体育城市人才培养项目首期培训项目为青少年体育培训师专业能力培训与测评。

青少年体育培训师项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青少年体育培训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历经中外数十位教授、名师与行业专家的精心筹备,汇聚了大量专业成果。专业权威的研发和教学团队,有来自政治思想、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运动技能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专家。

青少年体育培训师项目的宗旨是为学员培养体育教培行业的综合能力,帮助学员建立完整的青少年体育培训知识框架、能力系统和实战应用工具,打通政治思想、体育文化、体教融合、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和项目管理等系统实战能力体系,让学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实战型人才。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 -2025年)》预计,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师将成为我国稀缺的专业教培人才,抢占5万亿体育消费市场的新职业风口。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