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无双国宝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唤起了亿万国人心中的诗情,让传统文化绽放了时代光芒。新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融入了更多历史典故、革命英雄故事等,让我们在体味诗情之中,聆听更多背后的故事。
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介绍的无双国宝——盂克双鼎,它背后的守护故事更是让无数人动容。
盂克双鼎,指的是大盂鼎和大克鼎。大盂鼎,铸造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康王在位时,鼎腹内壁铸刻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周孝王在位时,是当时一个叫克的贵族,为感谢周王的赏赐,铸鼎以祭祀祖先南公。
它们的存在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而后它们的出世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苦难。
双鼎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出土于陕西。大克鼎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后被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潘祖荫重金求得。而大盂鼎则几经颠簸、转手,最终为左宗棠将军所得。
咸丰九年,左宗棠因为得罪湖北总兵樊燮,差点有牢狱之灾,幸好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上书皇帝陈情,救了左宗棠。为了表示感谢,左宗棠就将大盂鼎送给了潘荫祖!
至此,大盂鼎和大克鼎都归潘祖荫所有。为了更好地收藏宝物,潘祖荫还专门修建了“攀古楼”来存放二鼎,并镌刻了“宝藏第一”的印章,来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
1890年,潘祖荫感于自己大限将至,定下了:“谨守护持,决不示人,世世代代留在潘家”的规矩。
同年12月,潘祖荫去世,其弟潘祖年料理完大哥的后事之后,举家搬回了苏州老家,大盂鼎,大克鼎也一并带回了苏州潘家祖宅。
潘家人一直遵循潘祖荫的规矩,可奈何两鼎名气太大,仍不断遭人觊觎。
晚清重臣端方,在潘祖荫在世时就软硬兼施,想方设法获得两鼎,不过遭到潘祖荫严词拒绝。潘祖荫去世后,端方手自认为这两鼎已是囊中之物,一路追着潘祖年到苏州,也谁想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起义军杀死了,宝鼎躲过了一劫;此后,美国人以高价收购来利诱,潘家人不为所动;国民党要员以借鼎展出的借口,想要将双鼎据为己有,潘家也予以拒绝。
到了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日本人知道潘家收藏着大盂鼎和大克鼎,曾7次破门而入搜查,却一直都没找到。
盂克双鼎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得以保存,全赖一位女子——潘达于。
她原姓丁,嫁给潘祖荫之孙后改夫家姓,丈夫病故之后,她就接过了保护潘家文物的重任。
在苏州沦陷前,潘达于为防止双鼎流落他人之手,于是在家中挖了一个大坑,将大盂鼎、大克鼎和其他一些文物埋入其中。就这样,两鼎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
直到1951年,定居上海的潘达于将大盂鼎、大克鼎捐赠给博物馆,让所有人都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两件珍宝,也让更多人了解潘家三代人守护国宝的故事。
如今,大克鼎坐镇上海博物馆,大盂鼎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镇守南北,坚守中国民族千秋伟业,见证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