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走远后,新“天坑专业”又来临,985毕业也难拯救
从小学到高考,学生风里来雨里去一共度过了12个春秋,然而决定同学们最终出路的除了高考成绩以外,还有志愿填报的方向。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入理想学府,被自己喜爱并感兴趣的专业录取,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有句话叫作“七分考,三分报”,虽然在实行新高考的地区,同学们有上百个专业组可以选择,可如果挑选出自己的“最优解”依然是道难题。
毕竟专业的选择决定了毕业后1-3年的发展方向,如果不小心踩进了“天坑”,那么恐怕谁也救不了。
生化环材逐渐摘掉了“天坑”的帽子
一直以来,生化环材都被学生和家长扣着“天坑”的帽子。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四兄弟在就业中毫无作用,主要还是因为生化、化学、环境、材料这4个领域的“起点”太高,导致本科毕业生经常在求职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
众所周知,专业“吃香”与否主要是看市场的反馈,但这四个专业的对口岗位由于对员工的专业性、学历要求和工作经验都比较高,只学到皮毛的本科生很难胜任,就造成了“毕业生过剩”的局面。
在加上在15-18年期间,大家都觉得生化环材是报考热门,于是高考生一窝蜂地报考,大学也急着开设相关专业,最后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授课结构参差不齐,这对于应届生来说就更是“雪上加霜”。大家只能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化环材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摘掉了“天坑”的帽子,尤其新能源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大厂”纷纷下场的情况下,毕业生们更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只要学生们专业水平过硬,即便是本科毕业也能获得不错的薪资待遇,一些领域内的“大佬”更是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不过,当生化环材成为了过去式以后,新的“天坑专业”又来临了,考生们可别等毕业以后才后悔报考。
“生化环材”慢慢走远后,新“天坑专业”登上了舞台
虽然专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却有冷热之别,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天坑”专业无疑就是那些发展局限性比较高、找工作困难的领域了。
★心理学不具备发展的大环境
随着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心理学也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香饽饽”专业,但实则这里面的“坑”也很多。
心理学本身属于交叉型学科,本身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如今就业市场上对于心理医生的学历、能力要求比较高,基本要求硕士起步才能胜任,普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基本“毕业就失业”。
★旅游管理在疫情的影响下直不起腰
疫情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家不爱出门玩了。
于是各大城市的旅行社纷纷倒闭,很多职场老油条也面临失业的风险,就更别提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了。
虽说旅馆专业毕业生未来并不一定当导游,可能够在该行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还是少数,在这种大环境的冲击下,该专业毕业生的日子并不好过。
★哲学、社会学专业“不接地气”
很多人提到哲学、社会学的时候都会觉得他们特别“高大上”,但听完具体培养方向后,又都感觉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其实不仅同学们如此,用人单位也有同样的感受,相较于新闻、计算机、临床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哲学与社会学这种偏理论性的学科,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其背后的“套路”。
所以这两门专业的毕业生自然在求职市场上坐上了冷板凳,就算同学们是985毕业生也难以拯救这种局面。最后大家只能去考公、考编或者考研。
选择专业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是要“接地气”才行
以前我们常说报考专业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但那是基于本科生是“稀有人才”的前提下才会有的论调。
但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学的不断扩招,本科生不再是人群中闪耀的星星,相反,这一学历正在贬值,就业难也逐渐照进了现实。
因此同学们确认志愿前,还是要多看近几年专业的发展前景、对口岗位转岗率以及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后再做打算。
毕竟一腔热血还是要以经济做支撑,大家最终还是要成为需要养家糊口的“职场打工”,确定对自己最有性价比的选项,才不至于在未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