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南京毒酒案”,詹氏兄弟冒死毒杀日伪高层,2名日军一命呜呼

来源:醉开心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3-08

“1939年6月中旬,我南京总领事馆的中国仆役,在宴会开始时在酒中放了毒药逃走,因而,造成主客死亡及病害事件。”

这是侵华日军大将冈村宁次在其回忆录中提到过的一次暗杀事件。这一暗杀事件,就是名噪一时的“南京毒酒案”,同时也称为“金陵毒酒案”。

“南京毒酒案”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针对日军高级将领及汪伪政府高层官员策划并实施的一次暗杀行动,由于不可控的原因,虽然最终取得的成果并不算尽如人意,但在当时却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事情发生在1939年。

1939年6月8日,军统南京站得到准确情报: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及随从三重等重要人物将于6月9日到访南京,时任日本驻南京总领事的崛公一正准备在10日晚在领事馆内举行一场高规格的隆重的欢迎晚宴。

此次晚宴,崛公一邀请了几乎所有在南京的日军高层和“维新政府”要员出席。日军方面,单单将官就有6人,其中中将2人、少将4人,另外还有大佐若干、中佐及以下若干;“维新政府”方面,则有以当时的“行政院长”梁鸿志为首的高层官员10余人。足见此次晚宴规格之高。

得到消息后,军统方面立刻做出决定,准备在宴会当晚对出席人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暗杀行动,以此来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通过反复研究,军统方面最终决定用投毒的方式实施此次暗杀计划,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军统南京区头上。

很快,军统南京区就成立起了以少将区长钱新民指挥,副区长尚振声任组长、负责具体落实的行动小组,为了确保行动成功,尚振声连夜策划制定了行动方案,并对相关人员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其中,军统南京区政治助理书记卜玉林负责联络工作,情报助理书记李再生和刘益谦负责撤退事宜,交通组长赵希贤负责撤退工具,会计主任安少如负责挑选毒药,而执行此次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任务——投毒任务的人选就是早已潜伏在领事馆内的特工詹长麟及其兄长詹长炳二人,其中,詹长麟负责投毒,詹长炳负责打配合。

在这次计划中,詹氏兄弟之所以被选中执行投毒任务人员,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下只有他们兄弟二人才具备执行任务的条件。

詹长麟,1913年生南京,祖籍安徽徽州,1928年参军,隶属国民政府警备第一旅,任旅长兼南京警备司令俞济时的勤务兵。1932年,时年19岁的詹长麟随部队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战场上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淞沪停战后,詹长麟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在上级批准后回家探视,然后就一直赋闲在家中,再也没回部队。

1934年4月,詹长麟得到一个机会,他在一位在日本领事馆做事的名叫王高科的介绍下,得以进去领事馆做仆役,负责为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打扫房间、端茶送水等工作。

对于王高科,詹长麟倒也不陌生,因为王高科的父亲和他的父亲是茶友,经常在一起品茗,算得上是至交,因此,詹长麟一开始天真地以为,自己之所以能进入日本领事馆做事,纯粹是正常的工作介绍而已。

可很快詹长麟就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将自己介绍进去领事馆,那是有着深谋远虑的,因为这个王高科还有着另外一重特殊的身份。

原来,詹长麟所不知道的是,王高科其实是一名军统特工,他之所以进去日本领事馆工作,就是受到了军统方面的派遣,而这次詹长麟得以进入领事馆,同样也是军统方面幕后一手策划的。

果然,詹长麟进入领事馆才十余天,就有一个陌生人找到了他,这人自称叫赵世瑞,是南京警察厅特警科外事组组长,他见到詹长麟后,从长衫里掏出了一支手枪,摆在詹长麟面前,并给了詹长麟两个选择:要么加入复兴社(军统的前身),借着日本领事馆工作人员的身份,收集日本人的情报,监视日本人的行动,为国家为民族效劳;要么就用眼前这把手枪在这间房间里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去向日方邀功请赏。

詹长麟这时才真正明白自己被介绍进来的真正用意,而他也不愧是参加过淞沪抗战的人,考虑了一下后,很快就表示愿意加入复兴社,为国效力。

从此,詹长麟正式成为了复兴社(日后的军统)的一名特工,并以化名袁露、代号65号的身份与外界联系。

詹长麟就这样安安心心地在日本领事馆内扎下根来,一方面“兢兢业业”地为领事馆内的人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刺探和传递着日军和“维新政府”的情报。

到1936年,日本领事馆内人员又出现了空缺,借着这个机会,詹长麟又将其胞兄詹长炳也介绍了进来,在詹长麟的影响下,詹长炳进来后不久,同样也参加了复兴社,从此,兄弟二人联手,开始了刺探并传递情报的工作。

詹长麟和詹长炳兄弟二人在日本领事馆工作很努力,干得也很好,因此很快就赢得了领事馆内人员的信任,尤其是在詹长炳进来不久,南京就发生了多起汉奸被捕事件,日本人对此开始怀疑内部又奸细,于是大量辞退了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介绍詹长麟进来的王高科,唯独詹氏兄弟得以留下来,足见日方对他们的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领事馆内又再次空出来许多岗位,连办公室都缺人了,于是,詹长炳也得以临时补了进去,终于获得了接触公文、信件的机会。詹氏兄弟这才得以在1939年6月刺探到“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及随从三重等将于6月9日到访南京”的绝密情报,并顺利地将情报传递了出去。

詹氏兄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条件,因此,毒杀任务执行人员非兄弟二人莫属!

在定下实行毒杀计划后,军统方面通过认真分析,认为日本人历来爱喝酒,特别是在南京的日本人,尤其喜欢南京中华路119号一家叫"老万全酒家"的绍兴老酒,他们断定,这一次的晚宴用酒,日本人肯定还得用这家的绍兴老酒,于是决定在酒中下毒。

计划制定好了,人员也确定了,但当时日本人在饮食方面是慎之又慎,每次去买酒,都要有警察跟随,并且时刻进行监视,在这种情况下,詹氏兄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毒药投入酒中,并且还要让日方确信酒绝对安全,这才有可能让赴宴的人心安理得地喝下毒酒,毒杀计划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对此,军统高层一开始是准备让詹长麟在投毒后自己也喝上毒酒,与参加宴会的人同归于尽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牵连他人,更不会扯上军统。但詹长麟表示自己还年轻,上有老下有小,况且活着也还能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因此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能够安全撤离,军统方面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策划好了撤退路线。

一切工作都按计划正常展开!

9日下午,詹长炳从同为特工的妹夫潘崇声那里领回剧毒氰化钾后,悄悄地交到詹长麟手中。到了10日宴会当天下午4点左右,领事馆工作人员果然从"老万全酒家"采购回来了大量的绍兴老酒,而詹长麟也在为最后的投毒做着充分的准备。

在这之前,为了给自己安全撤退做铺垫,詹长麟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事先特意向管事的人请了假,表示自己肚子不舒服,待宴会结束后要去医院看病,免得到时突然离开,惹人怀疑。

到了晚上临开席前,詹长麟悄悄地将毒药投入酒中,搅拌均匀,然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端毒酒上桌,并逐桌为来赴宴的人斟上了第一杯酒。

晚上七点,晚宴正式开始,总领事崛公一做了简短的致辞,表示对清水留三郎一行的热烈欢迎,接着就招呼大家举起酒杯,在一片“天皇万岁”的欢呼声中,所有赴宴人员将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

詹长麟眼看自己亲手调制的毒酒被大家喝了下去之后,马上从宴会厅退了出来,找到管事者打了声招呼,然后快速与兄长詹长炳汇合,“看病”去了……

而宴会厅这边呢,大家在统一喝下了第一杯酒之后,开始了自由发挥,宴会厅顿时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到处走动,频频敬酒,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然而,场子才刚热起来,就突然听见席间有人大呼一声:“不好,酒里有毒!”毒性发作了!

很快,宴席上的所有人都纷纷出现了中毒症状,或呕吐不止,或倒地不起,有的踉踉跄跄跑到走廊,却又跌倒在地,偌大的宴会厅,到处一片哀嚎,与一开始时筹光交错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此情此景,在场服务的仆役们都惊呆了,个个呆若木鸡,仿佛还没缓过神来,不知道要怎么处置。最后还是宴席上一个中毒较轻还能说话的人赶紧拨通电话,报警呼救。

很快,领事馆外大批军警赶到维持秩序,呼啸而至的救护车则快速将中毒者送到南京同仁会医院翻肠洗胃,进行紧急施救。

经过一整夜的折腾,到了第二天早上,形势总算得到有效控制,虽然救治及时,当晚赴宴人员大部分都脱离了危险,但还是有2名日方人员不治身亡,这两人分别是领事馆书记官宫下和会计船山,其余的有些已经苏醒,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依然昏迷不醒。

日军反应倒是也很快,就在事发当夜,中毒的人被送到医院抢救后,他们同时开始了对毒药来源的追查。

日军首先想到的是"老万全酒家",于是立即把老板及配酒师、账房等抓来严审,却什么也审不出来,他们这才想到,问题很可能就出在领事馆内部,于是慌忙将领事馆内的中方雇员集合起来进行大排查,这才发现詹氏兄弟早已不见了,不禁勃然大怒,当即日本宪兵一边全城戒严,一边赶至詹家,可惜,詹家家人和詹氏兄弟在军统方面的安排下,早已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搜捕无果之下,日军更是气急败坏,一把火将詹家的房子烧了,随即又到处张贴告示,通缉詹家全家,但同样于事无补。

轰动一时的“南京毒酒案”就此落下帷幕。

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毒杀行动,仅仅才带走了2名日方人员,至于原因,按照詹长麟的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当天一大部分日军高层因临时有事未能出席,另一方面是毒药药量太小的缘故,否则,估计还能多解决几个呢。

当然了,虽然此次毒杀的效果不太尽如人意,但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它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朝野,尤其是在南京的日军汉奸,更是搞得人心惶惶,毕竟领事馆那么戒备森严的地方都有人摸进来了,对他们来说,偌大的南京城,哪里还是绝对安全的乐土?

另外,有意思的是,军统方面原本是想以牺牲詹氏兄弟的代价来实施整个毒杀计划的,可詹氏兄弟不仅安全逃了出去,亲眼见证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后,詹家一大家子人又回到了南京定居,兄弟俩还于1946年获得了国民政府5万法币的奖金和刻有“抗日有功、杀敌可嘉”的银盾奖章,以表彰他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詹氏兄弟于是以这点钱为资本,经营起了一家旅馆,生意还很不错。

后来,随着内战爆发,詹氏兄弟二人也迎来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结局。

据詹长麟生前回忆,解放前夕,他以前的上级赵世瑞曾找到他,要他们一同到台湾去,但当时旅馆生意很好,詹长麟舍不得放下,于是就拒绝了。

于是,兄弟二人又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到1950年,随着"镇反"运动的掀起,詹长麟和哥哥詹长炳同时被捕,但由于詹长麟积极配合调查,在军统期间也未做过什么坏事,因此获得了宽大处理,并且还得以继续经营旅馆,但詹长炳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最终被判了死刑,执行枪决。

到1956年,“三大改造”后,詹长麟的旅馆也被国家收走,实行公私合营,他转而开始领起了工资。再到后来的文革期间,詹长麟虽然也曾被当作“四类分子”被罚劳动改造,但他依然挺了过来,并且一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和新中国的不断繁荣昌盛。

2008年10月7日,詹长麟因食道癌在南京家中去世,享年95岁。

2009年12月,南京市政府在表彰"30位为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时,詹长麟赫然在列,由其子詹文斌带领表彰册和奖章。

这是人民对他在抗战中的贡献的肯定!

当然了,这份荣誉,不仅仅是詹长麟的,同时也是哥哥詹长炳的,更是他们詹家的……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