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创业成就业新趋向

来源:未来职教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2-24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许多毕业生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支持。虽然我国于2002年才正式启动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国家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国内许多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就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载体,以拓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目的,充分发挥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特色。近年来,全国性的“挑战杯”比赛是通过各省高校评比,再推荐参加全国比赛的形式进行的。随着各省区市发动力度的加大,“挑战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最为普遍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高等学校中不断拓展,在国家扶持毕业生创业政策指向的导引下,就业指导经历了从单纯对如何找工作进行求职过程性的指导,发展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创业成为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内容,把指导毕业生创业和创业应知应会,纳入了就业指导的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主要形式。在一些高校初步建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有围绕创业理念、实务、实践三个方面的课程,不少学校采取了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教学方法。比如:华东师大开设有创业教育课,中南大学开设有创业教育指导课、创业实训指导课,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有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课。黑龙江大学自2004年起本科选课单上出现了8个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各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还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管理等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理论及实务培训课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业技能。

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培养专门技能应用型人才。温州大学受温州传统区域文化中浓郁的重商理念的熏陶,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理念,对在校大学生通过开放的、有组织的、合法化地开展自主经营活动,在真枪真刀的实践环境中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锤炼创业品质。在“全真环境下”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创业,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地监督管理。

成立专门的新的组织机构为保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教育学院、黑龙江大学的创业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中南民族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和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华北电力大学的创业协会和创业者俱乐部、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和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成立的北大科技园孵化器学生创业中心等。

在重点高校出现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天津大学针对学校理工科基础雄厚、管理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学校把创业教育定位于:在专业化的创业学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培养创业领域专业化管理人才,同时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广泛开展创业学教育,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素质,拓展学生的未来发展视野,推动理工科各专业教育成果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浙江大学集成优势资源,开办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业管理精英班、SYB培训班,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同时推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实施“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 参与浙江省“青年创业”送服务活动,主动与社会对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为了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为目标,而应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着眼于民族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创新创业理念在民族精神中加以融合。高校应以建立创新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目的的理念,并把其真正内化为高等教育职能和使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