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听到“元宵”火冒三丈,就把它改成了“汤圆”,因为害怕“袁消”。
【2022-003文】
话说北京有一家百年老字号河南菜馆,叫“厚德福”,开张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厚德福不仅河南菜做得好,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到元宵节这一天,它会把元宵推到餐馆外卖,伙计会在街上吆喝:元……宵、元……宵,声音洪亮,老远就能听见。这一叫卖也成了厚德福的传统特色。
当时,有一位贵客经常光顾厚德福,他是河南项城人,喜欢吃家乡菜,他就是权倾天下的袁世凯。
1916年年初,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把这一年改名洪宪元年。
2月17日元宵节,袁世凯在家坐不住,就换了便装想去厚德福吃河南菜。刚走到街上,就远远听见“元……宵,元……宵”,他越听越不是滋味,元宵、元宵,那不就是“袁消”“袁消”吗!袁世凯被消灭?如此不吉利,怎么可以!
他饭也没吃,转身回宫。然后越想越不对,叫人把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抓起来,下令任何人不准再说“元宵”,改名叫“汤圆”。
这年三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他的皇帝只做了八十三天。后来北京流行一首歌谣:
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从古到今,信奉这种“谐音梗”迷信的人,可多了去了。拿军人来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国军中的疯子将军——邱清泉。他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因为军事理论非常扎实,就被送到了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他那一期一共只选派了九个人,他是这九个人当中成绩最好的。
邱清泉学成回国时,正是抗战爆发的前夜,他以教导总队参谋长的身份来到了前线,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城被攻破之后,邱清泉也一度被困在南京,他亲眼目睹了鬼子屠杀无辜老百姓的惨状。所以他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之后每次和日本人作战他都像是疯子一样猛打猛冲,完全不要命,所以他就得了一个“邱疯子”的绰号。
另外,邱清泉的文化功底也非常深厚,精通英、德文,而且擅长诗文,喜好军事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先后撰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一系列军事著作。
但是他这个人却异常迷信,平时最喜欢测字、算命什么的。比如淮海战役前,上面命令邱清泉率部驻扎在河南商丘。不可思议的是,他抗命不从,原因是他认为“商丘”与“伤邱”同音,在商丘驻扎,等于是要害死他呀,太不吉利了。
邱清泉当然非常忌讳,怕得要死,三番四次给上级打报告,请求撤离商丘移扎他处。当然,最后他带兵离开了商丘,只是被战局所逼,在永城市的陈官庄被解放军歼灭了。
邱清泉在警卫营的保护下向南突围,凌晨时分到达张庙堂第二零零师指挥所。最后阵亡于张庙堂村东南约四百多米的一片农田里。
话说,邱清泉被围困在陈官庄时,他又盯上了院子里的一棵树,说院子里长棵树就是个“困”字,就要求把树砍掉。
杜聿明对此哭笑不得,说没有了树只剩下人,那不就是一个“囚”字吗。
没想到这两个人真的一语成谶,邱清泉被“困”到被击毙的地步,连存活的机会都没有。而杜聿明被俘虏,成为了我军的囚犯。
迷信害死人啊。
那什么叫迷信呢?
所谓“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相信那些“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的”“回头想起来觉得非常可笑的”方法和真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贪欲——欲望使人相信本不该相信的事情。
而在“贪欲”之外再加上两个字,可能就更准确了——懒惰。
“贪欲”是你怀有一种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毫无节制的欲望;“懒惰”是你希望以特别简单快捷的、不伤筋动骨的、速效的方式实现你的结果。
“贪欲”+“懒惰”=迷信。
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迷信,比如结婚,开宴的时间要么17:18(意为:要吃要发),要么18:18(意为:要发要发)。比如买了新车,第一次加油一定加168元(一路发),或者268元(我路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