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清朝入关后录取最低的科举考试,顺治帝因何大怒?其中内幕太肮脏

来源:糖糖戏说V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2-14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从此便代替了以往门阀制度。古人当官耀祖,必须走科举考试之路。古人讲“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

,当一个普通人经过苦读,考上进士,成为朝廷命官后,那就得到众人尊。,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古人终身之梦。当然这也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措施,难怪外国人都认为中国古代科举是一大创造。

科举考试虽然很严格,他考场也经常发生舞弊案件。古代舞弊案主要是贿赂考官、打通关节、挟带资料等。科考的结果太诱人了,既能成朝廷命官,还能发财,因此无论考生还是考官,都不惜在考场里作弊。

清朝入关后,也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实施。顺治十四年顺天乡试,出现了清朝第一场科举考试舞弊案,让很参加考试的士子很不满。这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丁酉北闱大狱”。

竞争激烈

顺治到北京后,面对新的统治形势,清朝急需巩固统治。此是汉臣范文程建议朝廷抓紧科举考试,以此笼络汉人士子。他给顺治奏折写道:“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

”顺治当即采纳,顺治二年就进行乡试。而且一切科考制沿续明朝:

“嗣后,以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

”但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天(现在北京)乡试时却发生一桩舞弊大案。

1657年,当时参加顺天乡试士子达5700人。光直隶各府县就有四千人。国子监的考生有1700人。但录取率却很低,正副两榜只录取206人,录取率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这是一次最为激烈的考试。

按照新定的《钦定科场条例》,主副考官由皇帝指派并负责阅卷,因此主副考官就决定谁能录取。而阅卷完后,还要把考卷让皇帝看,皇帝再找几十个有才人一起阅卷。不过这里有一个程序,是考官们分头阅完后把优秀的推荐给主考官。

当时主考官是曹本荣,副主考官是宋之绳。其他考官有14人。而这次乡试之所以酿成大案,问题就是出在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身上。

那么这些考官如何在这次乡试中受贿呢?

古代考试舞弊主要考官与考生之间的背后交易。而作弊时,需要考生在试卷上做暗号,这也是古代最常见的作弊方式。

宋朝时发生防作弊的手段,

一是糊名,二是誊录

。就是把名字等信息盖住,然后让人再将考卷重新抄一遍,防止被考官认出来。但这种防作弊方式并非万全之策。

考生也有了新作弊的方法,那就是“递条子”。就是考生与考官约定好,共同订一个符号或者密通的字眼。由于八股文很短,找到一两个字不难。古代做记号的字大部分用一些虚词,比如夫、也、矣等。一般在文头或者文尾,便于查找。

但如果同时都定这样的字眼,也容易出现误判,因此为了确保无误,秘密字眼会增加到四五处之多。然后把写好的字条考试前给考官。当考试时,考官就可以凭借手里的字条进行录取。这需要花费大量银子,即使考卷写不好,也会被选中。

肮脏交易

当时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都是年轻人,“虽名进士,然皆少年轻狂,浮薄寡虑。”他们把考试作弊看成处好官场关系的机会,并没有想到其中危机。认为可通过受贿,与权贵结交成死党。李振邺靠科考卖条子挣的少,找来了一个考生张汉帮忙。而张汉与李振邺是好友,由于张汉一直没考上,就在李振邺手下干事。

顺治十四年夏,李振邺忽然接到家书,说是妻子要来京,他慌乱了。因为他养了一个小妾,担心被妻子发现,就想把小妾转出去。

后来李振邺就想到张汉,并把小妾和一切家当都转给他。张汉一时得了女人和财物当然高兴。不过李振邺却暗中与小妾偷情,小妾就怪李振邺没给她找个富人家,李振邺答应让小妾有钱花。并暗中让小妾对张生从里面卖“字条”。每个条子卖六千两,若进入下一阶段,再增加两千两,李振邺要五千两。

张汉知道这事后,他更狠,他决定再增加关节,自己高价卖出去,从中抽取更多的钱。后来小妾央求李振邺再给些字条,李振邺只好答应了。他与张汉秘密制定了规则,李振邺一下找到了几十个关系字条,再让张汉去找其他考生。

张汉有李振邺在里面担保,更加为所欲为了。那些考生都知道,考试意味着什么?当官发财。因此谁都想当官,但苦于没门子没关系。对于张汉所卖的条子当然想要,即使没钱借钱也买。

李振邺收了很多考生的钱,另外一些考官也在卖字条。特别是张我朴也挣了很多钱。但由于参与卖的考官太多,消息很快传了出来,当时李振邺就听到了消息,他认为是张汉嘴不紧。而且知道了张汉从中高卖挣了很多钱,两人就成了仇人,李振邺决定收拾张汉。

考试阅卷后,各同考官分头阅郑,李振邺等人则在查找字眼的卷子。由于录取率太低,录取谁不录取谁,让一些考官很难定夺,这比文采高低更难判断。

李振邺等考官私下定下一个原则:“

爵高者必录,爵高而党羽少者摈之;财丰者必录,财丰而名非夙著者又摈之。”

官二代、富裕的都成录取的人。

考官们互相传阅着卷子,近六千人的考卷,当时场面很乱。李振邺也很头疼,因为他手里有25个人,但要从几千份试卷中找,工作量很大,他甚至把仆人也叫来帮忙。

但最后他只找到5人,其中20人都没上榜。当然他还要找到张汉的卷子,找到后大笔一挥在卷上乱涂,成为废卷。可怜的张汉没想到。

还有一位叫郭浚的老考官,也在里面卖了一个字条,他找到后,被张我朴发现,张我朴就吓他:收谁的钱?郭浚很害怕,就说是江浙的蒋姓考生。张我朴想到了与自己有矛盾的考生蒋文卓,就对郭浚说:

“此人通不过!”

郭浚也没敢向上推荐这份卷子,实际这个蒋姓士子与蒋文卓没有任何关系。可见当初科举考试有多黑暗,考官可根据自己的喜欢于否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事情败露

此事如何被朝廷发现的呢?还是从李振邺说起,当时他的仆人灵秀刚刚出闱,就把李振邺给的25个字条向好友冯元炫耀,冯元本来就和灵秀有矛盾,就把这张字条要了过去。

李振邺并不知道,他依然不收手,还认为自己做的事滴水不漏,甚至自己也对外炫耀。逢人便说:某人卷子如果不是他从中运作,可能就落榜。李振邺自己说出有10多个考生。

而对于那些没帮上忙的考生,李振邺还会与其他考官一起向他们解释其中难办之处。但李振邺却不知道,他说出去后,被人一加工,就在民间传开了。一些同考官本来拿了钱,却没有自己的考生录取,都怨恨李振邺。

最恨李振邺当属张汉,因为他当官的梦想没了,他决定告发李振邺。张汉剪了辫子,装疯卖傻写了一堆上告信,把李振邺舞弊的事全部写出来。

而老考官郭浚这边向蒋姓考生解释,他的卷是张我朴从中作梗才没录取。另一个真正的蒋文卓与蒋姓考生都恨张我朴,两人也写了匿名的上告信告张我朴。

此时蒋姓考生、张汉等人告发考场舞弊的事传到大臣陆贻吉那里,因为他也受牵连,他的侄子陆其贤也向李振邺、张我朴行贿了。陆贻吉害怕了。陆贻吉找好友给事中任中溥说,今年考试舞弊的事,却把他牵进去了,太冤枉了。他对任克溥说要上书皇帝检举。

陆贻吉本想让任克溥给捂着,到时替自己说句话。但没想到,此事真就捅到了顺治皇帝那里,顺治大怒。而揭开这桩舞弊大案的就是任克溥。

彻查重罚

当时京城里都在传言这桩舞弊案,顺治皇帝就在南苑召见大臣,他严厉批评了汉人大臣:

“庇护为奸,竟成积习”,“国法俱在,决不少宥”

等气愤的话。

于是刑科给事中任克溥就把舞弊大案内幕报告了顺治皇帝。他在奏折写道:

“北闱榜放后,途谣巷议,啧有烦言。闻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同科臣陆贻吉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北闱之弊,不止一事……乞皇上集郡臣公同会讯。

顺治看到后彻底大怒。立即让吏部、都察院等部门彻查,立即捉拿任克溥提到的官员。不久奏折中提到的官员和考生全部捉拿。顺治帝让满汉两族大臣联合会审。这些审理的官员不知道考试内情,特别是满人不知道什么是“字条”。在汉人官员介绍后也非常气愤。

李振邺被抓后不敢说,张我朴拒不承认。后来找到李振邺的作案的证据。又找到李振邺照顾的考生陆庆曾。

但汉人会审官王永吉再往下看时,还有自己的亲侄子王树德,于是他提出回避,并请求处分。顺治很大度饶了王永吉。

后来又查了李振邺字条子中所有考生。当查完后报给顺治时,顺治下令:

“贪赃坏法,屡有严谕禁饬。科场为取士大典,关系最重。况辇毂重地,系各省观瞻,岂可恣意贪墨行私!所审受贿、用贿、过付种种情实,目无三尺,若不重加惩处,何以警戒来兹?李振邺、张我朴、蔡元曦、陆贻吉、项绍芳,举人田耜、邬作霖,俱著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

李振邺等七人被当即处斩。而且犯案的家人也遭殃,被逮捕关押,家产没收,这是株连的刑罚。这在清朝科考案中最严重的一次。

但杀了7名考官后,刑部又进一步追查,查到了郭浚,但郭浚死不承认。后来再用刑又查出一些商人参与科考舞弊的事。郭浚在受审时突然发病死了。

后来又查了40个官员和考生,但这些人最后也定个罪名受到处罚,但结局并不惨。有大臣给顺治出主意,再进行一次复试重新选拔。当时录取的190个举人都回老家,顺治下令,迅速逮捕这些人,押到京城来复试。

此时北京已经进入严冬季节,一些复试的考生生活条件极差,根本无心准备。1658年正月十五,顺治亲自主持复试,规定:

“每人以满兵一人夹之

”,不过顺治也鼓励举子们:

“顷因考试不公,特亲加复阅。尔等皆朕赤子,其安心毋畏,各抒实学。朕非好为此举,实欲拔取真才不获已尔。”

为他们提供保障。顺治亲自出题,并临时挑选大臣阅卷。考试结果后,只有182人合格,其他全部取消举人头衔。

结束语:

顺治年间这次舞弊大案,顺治处罚了200多人,如果不处罚,那整个清朝舞弊还会增加。顺治年间发生这样的事,也不足为怪,因此很多汉族官员都认为乾隆年轻,并不知道汉人科举考试内幕,因此敢于作弊。

但顺治严厉处罚这桩科举考试舞弊案后,对清朝以后发展有促进作用,虽然后期也有舞弊案,但总体来说并不严重,清朝的科举考试还算公平。只有公平才能选拔能人为朝廷效力,反过来能人也能促进清朝的发展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