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我考不上公务员。”
“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考公务员啊?”
过年7天,这个问题我被问了8次。
“不知道。”
这3个字能帮我挡掉大部分亲戚的追问。
唯有我舅妈出其不意地来了一句:
“不考也好。你那个同学小书,两年没考上,已经不敢出门见人了。”
我有些困惑——
小书高考全省排名700+、毕业于沪上某知名985。
怎么连她都没考上公务员?
大年初四,我约小书去水库拍照。
一方面想要见见老朋友,另一方面是为了验证舅妈那番话的真伪。
小书以过敏为由,提议我去她家里玩。
我没想太多,带上新买的胶片机去找小书。
但走进她的房间,我想舅妈那话八成是真的。
小书的桌上堆满了参考资料,墙上贴着很多手抄的知识点,她最爱的吉他在墙角落了灰,皱巴巴的床铺上摆了一张夹着小灯的桌子。
小书坦言,她确实已经很久没出门了。
985毕业却考不上公务员,这让她很没面子。
小书开始思考:
自己拼死拼活考上985,意义何在?
相反,那些考公上岸的同龄人,一天能在街坊邻居口中出现数十次。
如果自家孩子考上公务员,那更是长辈们过年期间的社交王牌。
远房堂姐考公上岸,家里人大办酒席,阵势远超当年邻居儿子考上复旦;
弟弟毕业考上国税局,我叔二话不说给他买了辆小几十万的车。
像我这种在外地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的表姐,
往往是亲戚口中的反面教材。
“别学你姐又打孔又纹身,以后当不了公务员的。”
粗略一算,我身边大概有7成的同龄人,一毕业就加入了考公大军。
相关数据显示:
2022年国考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200万。而从前几年的报考数据来看,国考报名人数基本保持在130万到152万之间。
疫情之下,实体行业受到重创、互联网行业红利逐渐淡去、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成为年轻人就业的首选。
还有一部分漂在外地的同学,他们不考公的原因,
不是不想考,而是知道自己考不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考公人都是自愿考公的。
小书是被家人逼迫。
我想,这也是她一直无法上岸的主要原因。
初中同学的男友是为爱奋斗。
只要他考上省城公务员,女方家长就答应两人结婚。
而更多人,是面对现实的无奈。
哪怕我们不想考公,也会被充满变数的职场搞得心力憔悴。步步逼近的35岁,使我们最终做出让步。
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大家似乎都默认——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但宇宙的尽头一定如想象般美好吗?
“开始工作后,公务员生涯最美好的备考阶段就已经结束了。”
我弟在饭桌上这么调侃自己。
因为边境防疫需要,他国庆一天没休,和同事守在湿热的山里;
单位里的前辈,拍完婚纱照的第二天,就因为没人干活而提前结束了休假;
税务部门要考执法资格证,我弟现在甚至还要上晚自习。
他苦笑:“别再说公务员安逸了,我们加班到11、12点是常事。”
过年那几天,小红书也在给我精准推送“考公”笔记。
有人分享3个月上岸的技巧,也有人在入职4天后就准备辞职。
一些人觉得朝九晚五的编制“真香”,也有人受够了酒局文化决定重回大厂。
我突然想到小书的问题:
拼死拼活考上985,到底有什么意义?
或许还可以把它改成:
如果公务员是归宿,那为什么还要努力考好大学?
尽管我们常说丧气话,但必须得承认——
上大学真的有用。
也许学习内容和结果常常不尽人意,但遇到的人和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生不同的活法。
不管是自愿考公,还是被现实打败,亦或是辞去公职。
看清所有选择后做出的选择,才更能说服自己。
但遗憾的是,
还有一部分人像小书一样,在看清所有可能之后,却因为种种因素而无法过上向往的生活。
那种看过大千世界而没有办法拥有的痛苦,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妥协。
写在最后
我在上海待了6年,我知道自己没能力买房。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动过考公的念头。
我不想回家考公的最大原因,是我无法处理熟人社会里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穿着瑜伽裤、打个粉底都要被人盯着看的地方,我感到极其不自在。
长辈眼里人情淡薄的大城市,在我看来却无比自由。
我不知道我最终是否会加入考公大军,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没得选。
但其实,也有很多人过着与主流相悖,却与自己天性相符的生活。
他们留在一线但选择租房,享受着可以随时换城市工作的洒脱。
他们身处体制却保持个性,在业余时间提高自我,并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我想,没有哪种绝对正确的选择。
只要我们足够坚定,还是能变成不同形态的自己。
最终,去向真正属于我们的地方。
不管哪条路
只要一直在走
生活总归不会太差